河南缺少真正购物中心 不成熟特征广泛存在

未来两年,单体百货的新店在郑州并不会很多,取而代之的将是大量大型购物中心的开业,而这些购物中心相对百货商场5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则是巨无霸,商业面积动辄在30万平方米左右,一方面是商业的繁荣和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却是“招商含金量不足”,使得后续经营不得不面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尴尬。

郑州缺少真正的购物中心

如果一个商业项目操作成功,那么这个城市的某种时尚范儿会以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命名,比如北京的大悦城,这是项目的成功,同时也有特有的商业价值。但郑州缺少这样的商业地标。

与河南的百货相比,河南的购物中心则处于引入期,行业不成熟特征广泛存在,如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主流购物中心品牌尚在形成之中。就郑州本地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屈指可数,且大部分市民对购物中心的认知也极为模糊。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城市综合体,但城市综合体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真正弄清楚。

一味追求体量反而有弊端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河南各地的商业体量大多被拉高到10万平方米,郑州则达到30万到50万平方米。“其实购物中心不见得非要追求体量。体量过大给整体定位、招商和后期运营都带来一定压力。”谢涛称。

购物中心本质上看,离不开零售商和消费者,虽然表现形式是房地产,但真正的商业运营则凸现零售本质。目前大多商业地产的开发企业虽然很会“造房子、卖房子”,但不善于“卖东西”。建筑体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但真正的经营规划、品牌入驻和物业管理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多只是把所谓的开发、招商作为衡量物业投资是否成功的指标,采取“拉到篮里都是菜”的招商方式。顾客会有很大落差,明明是一家新开业的商业项目,投资方、地段、物业条件在行业中都排得上号,可一些明显不符合商场定位的品牌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商场的核心位置。

虽然河南开业的购物中心并不算多,但是,从前期的宣传上来看,大多冲着“高端”而去,如此同质化的定位,让这些区域的商业地产竞争加剧。商业项目,往往定位不明确,导致最终运营目标很难真正实现,不得不面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尴尬。

以上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目前国内城市综合体开发整体趋热,一旦某些综合体倒闭,或者在建设过程中被抛弃,就会透支城市未来需求,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伤害。

购物中心将来也面临同质化竞争

购物中心在郑州还未全面开花,但是在外地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几年前,购物中心还是商界的新鲜事物,但这些年,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有些项目对区域经济把握不到位、对消费群体构成没有准确定位,有些项目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综合体模式,建成后才发现不吻合,无法对顾客形成长久吸引力。这些问题,恰恰考验了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

比如商业项目前期立项,应该是开发商、物管、运营和设计院共同参与,确定规划和招商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在项目建设中,进行所谓的提前招商,这只是满足了基本的项目开业条件,而真正的运营参与太迟。

谈到创新,目前在河南购物中心中比较成功的当属于开业时间不久的中原万达广场。其项目相关负责人认为,这里的创新,不仅在于引入新品牌、新服务,也不局限于创新营销方式,而是要将商场提供的 “一站式”服务进行深化,将原先的 “拉动消费”向 “培养生活方式”转变。具体的实践方式,也需要通过各种服务来改变生活态度。

“当然,在主题地产热潮来临之前,国内的消费还主要以需求为主导的理性消费为主。这类商业模式中的主要力量仍是一站式的综合商业。”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