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金城江区组织人员到宜州“取蔗经”

  9月10日,在区委常委、区糖业生产指挥部指挥长韦永福的带领下,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甘蔗生产领导共25人前往宜州市,对刘三姐乡、庆远镇的糖料蔗生产作了参观考察。通过外出宜州“取蔗经”,确保今秋冬明春甘蔗面积新增3.3万亩。

  目前,刘三姐、庆远两乡镇是宜州市最大的两个糖料蔗生产基地之一。在刘三姐乡,两个乡镇主要领导分别汇报了糖料蔗生产状况,并作甘蔗产业发展的经验介绍。刘三姐乡耕地面积5.6万亩,其中旱地3.2万亩,去年原料蔗产量23.8万吨,人均种蔗收入1891元,去冬今春新增面积1.4万亩,目前甘蔗种植达到6.2万亩。庆远镇耕地7.27万亩,而甘蔗面积达到了5.6万亩,占了整个农业的半壁江山,去年进厂原料蔗23.4万吨,创产值达63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732元,甘蔗产业成为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这两个乡镇推进甘蔗产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以效益引导,大力宣传发动。积极组织乡镇干部成立工作队,深入村屯、农家,宣传种蔗的好处和效益,解释甘蔗与其他农作物的效益对比,激发群众种蔗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创办甘蔗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召开种植新技术现场会、培训会,推广适宜当地的品种和新技术。在地势相对平缓地区,采用深耕细作、宽行窄株的方法。而刘三姐乡龙潭、龙元等村大多是丘陵坡地,且较干旱、土地贫瘠,于是引导农民采用耐旱、耐寒品种,进行深耕深种的种植。2005年的示范成功,带动农民掀起了种蔗热潮,全村种植由4000多亩迅速发展到1.2万亩,上个榨季进厂糖料蔗3.69万吨。

  三是政策扶持,措施激励。与制糖企业密切配合,制定种植方案,加大在蔗种、农膜、农药、肥料、贷款和村、队干奖励等的扶持、激励力度。2006年,庆远镇甘蔗生产获巨奖约64万元,村、社区获奖38.9万元,有10位农户获“产量奖”共3万元。

  四是修建蔗区道路,解决“运难”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俨然成为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两个乡镇做到有蔗必有路,积极组织人员规划修路,带领群众参与建设,通过制糖企业的资金投入,使新、老蔗区的路网逐步形成起来,切实解决了甘蔗“运难”问题。

  五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各乡镇都积极为蔗农做好产前的选种调种、化肥供应、贷款和种植技术指导,产中的病虫测报、护理技术指导,产后的修路、砍运等服务工作,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六是成立互助组,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根据自愿、互助、互惠、互利原则,由蔗农每5—7户组合为一组,每组劳力10—12个人。通过有组织的“互助组”,改变了在甘蔗种植、砍运等生产中“单打独斗”的局面,解决了劳动力紧张问题,大大加快了生产的进度。

  当天,考察组还先后实地参观考察了刘三姐乡龙潭村、庆远镇岭坪村的甘蔗生产基地。最值得一提的是,岭坪村的耕地1.75万亩,甘蔗面积就达到1.3万亩,桑园0.3万亩,水稻等农作物0.15万亩,甘蔗收入几乎成为该村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对于金城江区要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糖料蔗产业,这是很值得深思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