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茶史展览馆紧张布展

 将于“茶博会”举行期间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揭幕的闽台茶史馆,目前正进入紧张的资料征集、展馆布展工作阶段。
  作为“茶博会”茶文化系列活动之一,此次举行闽台茶史展览活动,将专门介绍福建和台湾各地各种茶叶的历史、品种、特色以及福建与台湾茶叶的历史渊源和交流合作,突出“福建是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的主题,并编辑成《闽台茶史》专刊。
  据介绍,闽台茶史馆设计方案分为导言、同根同祖、渊源流长、茶乡广袤、茶韵飘香和春意盎然六个部分。
  在导言部分,将体现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茶为国饮、闽茶为优,两岸互动、交流与合作,领导关怀,建馆目的意义等内容;在同根同祖部分,将主要突出闽台两岸茶的始创,即“茶之祖”主题,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福建是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渊源流长部分,将突出闽台两岸茶叶传播,即“茶之源”主题,主要内容包括茶从福建传入台湾,从福建和台湾向国外传播,以铁观音为代表的福建茶在国内的传播。
  在茶乡广袤部分,将突出“茶之乡”主题,主要内容包括闽台茶叶的地位和影响,两地茶乡的特点和风采等。在茶韵飘香部分,将突出“茶之韵”的主题,主要内容将包括茶与日常生活茶文化,茶企业营销。最后一个部分,即结束语部分,将展现两岸茶业发展的展望等内容。
  根据工作进展安排,从本月11日起至本月月底,组委会将对茶史展览活动进行相关资料的补充收集,并修改确定展览文案,做好布展相关准备工作,编写《闽台茶史》画册文稿;10月份起,开始布展,编印编写《闽台茶史》画册;11月1日起至11月15日,继续完善展厅布置;11月16日—20日,进行展览。
  相关资料
  编者按:福建的名茶多,盛名在外的同样不少,像大红袍、正山小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铁观音等,从今天起,我们《茶周刊》将陆续为大家介绍福建的名茶品种,以飨读者。
  武夷岩茶的四大茶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最负盛名的,可谓“茶中之圣”。“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眼。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肉桂亦称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像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肉桂”。据《崇安县新志》载,在清代就有其名。该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其品质特殊,逐渐为人们认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
  铁罗汉四大名丛之一。铁罗汉以福建武夷山慧苑内鬼洞的名丛铁罗汉鲜叶制成的乌龙茶,采制工艺与大红袍类似,香气馥郁幽长,多次冲泡有余香。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树木极其壮观,据说该茶有治疗热病的功效。每月5月中旬开始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清香回甘之味乃是该茶的一大特色。
  水仙闽北水仙,乌龙茶类之上品。该茶原产于百余年前闽北之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要产区为建殴、建阳两县。光绪年间产量曾达500吨,畅销海外。现闽北水仙占闽北乌龙茶百分之六七十,地位举足轻重。建殴、建阳所植水仙品种茶树,枝条粗壮,鲜叶呈椭圆形,叶肉厚,表面革质,有油光,芽叶透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