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棉花价格涨跌对纺织企业的影响

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原材料的波动对企业影响较大。对于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棉纺织企业来说,原料的采购成本基本占到企业总成本的70%以上,所以棉花采购对于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10—2011年,棉花期现货价格大幅波动,纺织企业经受了悲喜两重天,由棉价大幅上涨时期利润率的大幅攀升,到目前经营面临很大困难,许多企业认为困难严重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郑棉历史性行情走势

1.行情走势回顾

第一次上涨:2010年上半年度,棉花价格走势总体比较平稳,属于微涨的行情,年初现货价格处在1.5万—1.6万元/吨价格区间,随着偏紧供需面的持续,国储棉逐步减少,加上减产预期增强,棉价逐步上行,到新花上市前的8月份,期价运行到了1.7万元/吨一线。

但到8月份2010/2011年度新花上市之前,市场对棉花减产逐步确认,并且新年度供需缺口扩大逐步形成共识,行情开始启动。在 这一轮上涨行情中,棉价突破了10年的高点18300,并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涨了80%,1105合约在2010年11月10日达到33720元/吨。

美棉的大幅上涨行情同样也是在新花上市之前,主要原因仍是供需面的推动,在国内棉花减产的背景下,对美棉的需求增加,出口需求推动了美棉价格走高。从9月初开始,美棉主力合约从年初的84.84美分涨至11月底的153.61美分,涨幅达81.1%。

第一次下跌:2010年11月,棉市上行面临宏观经济与政策调控压力,期价大幅下跌,在短短的15个交易日内,主力1105合约期价一度跌到24170元/吨,跌幅达到28%以上。

美棉受到国内期价大幅下跌影响,期价也出现大幅调整,主力合约由11月初的最高150美分/磅左右下跌到110美分/磅的位置,但调整结束后,美棉涨幅迅猛。

第二次上涨:期价在2010年11月末达到调整的低位后,现货市场成交受到严重打压,但市场交易各方基于2010/2011年度国 内缺口难平的预期,继续看好本年度棉花行情,尤其看好春节之后的产业链整体复苏,期价开始反弹,郑棉期价在2011年2月份再次创出新高,主力1109合 约达到34870元/吨的历史高点。

在中国棉花进口需求的带动下,美棉价亦大幅走高,延续2010年后期的强势,到2—3月份创下历史新高。当时的主力7月合约更是带来了美棉历史上2美元以上的高价。

第二次下跌:期价在创出新高后,高棉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郑棉于2月份见顶后开始一路振荡下跌,此后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中。截至2011年6月30日,郑棉主力1201合约期价回落到22285元/吨,跌幅达到35%左右。

虽然郑棉期价开始下跌,但美棉期价一度保持坚挺,从2月下旬到4月初,美棉一直处于振荡盘整态势,市场认为出口需求仍然旺盛,支撑 了高棉价。但从3月份开始,从美棉出口销售报告看,大量的美棉合同被取消,美棉高价终于难以支撑,从4月份开始一路下跌,到7月份已经跌到了1美元附近, 期价跌去近一半。

2.历史性行情中现货和期货的走势比较

回顾整个2010年棉花现货市场价格表现,在第一波涨势中,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年初的14879元/吨上涨至11月12日的 最高价31281元/吨,涨幅为110.24%。CotlookA(FE)从年初的78.45美分/磅,上涨至11月10日的最高价172.4美分/磅, 涨幅为119.76%。C32S从年初的21130元/吨,上涨至11月15日的最高价42400元/吨,涨幅为100.66%。籽棉收购价格从刚开称的 4.11元/斤,上涨至11月10日的7.06元/斤。

随后随着期货盘面的调整,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一度在12月1日调整到26164元/吨的位置,但之后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在3月 10日涨到了31228元/吨的高位。而CotlookA(FE)在11月份的调整幅度并不大,最低调整到了140美分/磅的位置,但随后大幅上涨,在3 月8日上涨到了233.25美分/磅的历史高位。

在下跌过程中,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3月份开始下跌,在8月23日创出最低点19081元/吨。CotlookA(FE)在2011/2012年度一度跌到了110美分/磅的位置。

从2004年以来的价差走势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6月之前,现货价格一直持续低于郑棉期货价格,但从6月份开始,现货价格开始 出现高于期货价格的现象,在2010年7月中旬,价差一度达到1700元/吨附近,期现升贴水格局的改变说明了市场结构的变化,现货市场供需紧张的状态开 始显现出来。

9月份以后随着期货行情的启动,特别是由于期货的主力合约一般为远期合约,客观上需要有远期的升水,但从行情启动到结束,期现价差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状态,剔除部分期货远期升水的影响,这期间现货仍然对期货有着相当的引领作用。

2010年至2011年纺织行业运行情况

从2010年到2011年一季度,纺织行业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产销增速明显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下游纱、布价格同步上涨, 使得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终端家纺服装出口形势良好。但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随着棉花价格的高位下跌,棉纱和棉布价格也同样大幅下跌,市场情绪转为悲 观。由于棉纺生产配棉需要及一些企业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偏差,有的企业棉布库存偏大,有的纱和布销售不畅造成库存偏大,在整个市场下跌行情中,企业由前期盈 利转为亏损,甚至“今年将去年赚的钱又吐了回去”。

1.纺织行业的景气指数

2010年到2011年,从整个纺织业来看,总体运行平稳,景气指数延续回调趋势,但持续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景气水平。截至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纺织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8.9,与去年同期持平。在经历了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的下滑后,景气指数重新回 升。纺织业在2010年的高景气,主要得益于需求旺盛以及通胀初期行业提价带来的正面效应,但经历了疯狂的“棉花舞”之后,纺织行业的景气指数下滑,与制 造业差距拉大,这也说明了成本上涨的压力并未完全地传导给下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