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创新中国品牌 参与国际竞争

    品牌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社会竞争的焦点。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品牌强国。为改变这种状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研究品牌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品牌,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和地区、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

    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品牌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社会竞争的焦点。品牌经济的内涵是以商标价值的创造、确权、培育、保护、管理和运用为企业战略的经济运行方式,它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一种市场经济高级阶段形态。实施商标战略是发展品牌经济的核心和关键,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有之路。品牌,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体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品牌经济是世界留给中国发展的一次机遇。“十二五”期间,是经济全球趋势深入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对品牌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我国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我国必须着力完善“政府挂帅、工商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全方位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第二,我国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品牌建设,落实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计划,大品牌规范,加快品牌培育,着力增强我国品牌竞争力,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第三,我国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健全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广大企事业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事业的创牌,育牌、护牌能力,挺进国际市场需要“中国制造”的品牌[1]。

    发展品牌经济“是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品牌方面,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耐克比双星的球鞋成本只高几美分,价格却是双星的五倍,中国服装产业目前尚世界性知名品牌不多。另一方面,中国纺织服装每年创造的出口额非常可观,但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有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另外,虽然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日渐成熟,不断向品牌进军。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这是中国一个战略决策。“首先,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获得更大收益,这是根本的意义所在。其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因为,实现中国服装产业的升级、在国际服装产业格局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和话语权,这一直是中国服装产业奋斗的目标。

    目前,国际经济和研究表明,新兴市场的企业实现升级和创新的最佳路径是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自主研发设计(ODM),并总终建立自主品牌(OBM)。

    我国制造业在融入世界产业链的过程中,经历了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但是目前除了个别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与跨国公司进行直接竞争外,大多数企业处在起步阶段,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由于品牌管理能力弱,导致经营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低,无力参与国际竞争。OEM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只能获得微薄加工费,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无法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仍然难以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既使有了技术也换不来品牌,难以进入发达国家高端市场。如何摆脱OEM的内在劣势,实现企业及产业的升级是当前我国在大部分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虽算是“制造大国”,但称不上“制造强国”。打破这种局面,中国必须以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强立国之本。

品牌提升,壮大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

    品牌经济的理论众多,能够成功运用于品牌经营的则不多见。因此,品牌经济涉及商标多个层面,普及商标的法律知识,诠释商标的经济学意义,提高广大企业的商标意识,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实现企业品牌提升乃是发展品牌经济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全面揭示了企业品牌创建与提升的基本理论。

    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出口产品企业实施重点帮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具体来说:一是,我国要充分发挥制造业既有优势,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产业集群的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打造“国际先进高端制造业基地”。二是我国保持实体经济与总体经济的相对结构平衡,实现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共同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三是我国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创新力度,鼓励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借助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创新资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部署,“高端制造业”受到重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势在必行。当前,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契机,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要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的耦合,主要表现在要素流动,结构衔接和布局交叉上。要素流动包括产品、技术和资本三个方面:产品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替代与互补并存;技术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向传统制造业传统扩散、渗透;资本方面,传统制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投入进行积累。

    产业结构的衔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衔接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链的延伸,纵向衔接指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在发展时间顺序上先后承接,并促进其优化升级。布局交叉是指: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聚集人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的区域布局会出现相互转移。

    战略性新性产业引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将实现跨越式的产业新生,即为迅速改变长期在低徘徊的局面,从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环节上选择技术跨越,直接发展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二是我国将是信息化、低碳化的产业延伸。三是应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对“中国制造”进行信息化、低碳化改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国制造”的产业融合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不同经济区的发展特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集聚的产业群落,并在其中形成价值链各环节的互动效应,以谋取整体增值效应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