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商业地产 房企转型暗藏隐忧!
新浪乐居讯 “现在,国内不少房地产企业都开始进入商业地产。但是,中国的商业地产不是蓝海,它早就是一片红海了。阳光100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易小迪说。
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刚刚散去,国内房地产调控瞬间而至,再加上全球性债务危机以及金融动荡持续不断,国内房企越来越意识到找寻一条对抗周期的商业模式是多么重要。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商业地产时,隐忧随之浮现。
“一哄而上。”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在谈到房企转“商”现象时说。但万科也难以抵御商业地产诱惑,也在悄然布局。
“房企纷纷进军商业地产并没有错,但要适度,要考虑到消费力能否支撑。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地段很重要,地段好就可以创造更多的经营收益,也可以获得高估值。”有分析人士称。
趋之若鹜
招保万金四大房企不约而同地将航向转向商业地产领域。
郁亮在2009年底曾表示,万科除80%开发项目为住宅产品外,其余20%将开发持有型商业物业,预计未来3年内万科将建成220万平方米的住宅商业配套。
保利地产去年宣布,未来3~5年,将持有性商用物业的投资比例增大到全部投资的30%;金地集团事长凌克表示,到2015年,金地的商业地产基本相当于再造一个今天的金地;招商地产董事长林少斌近日表示,未来3年,住宅和商业的比例将达到7:3。
此外,龙湖、首创、世茂、绿城、中海、合生创展、富力等大型房企也纷纷向商业地产加大投资。
世联地产市场部研究总监王海斌表示,开发商纷纷布局商业地产,力求“两条腿”走路,意在更好地抵抗行业周期。
但他提醒,并非所有房企都具备商业地产的开发能力,商业地产从拿地到设计规划到开发建设以及出让模式等一系列环节,都与普通住宅开发有着巨大差别,转型商业地产存在机会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现在,商业地产是供大于求,国内空置的商业用房比住宅多得多,因而商业地产领域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而我们有句话,叫‘商业地产就是埋没英雄的地方,很多人跳进去,很可能就出不来了’。”易小迪说。
郁亮也曾表示,万科对商业地产还是很恐惧的,万一商业地产形成泡沫,一哄而上的话,比住宅厉害,“现在很多企业是超前了自己的资格实力来做商业,但我们很慎重。”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不同于住宅开发,商业地产对于资金、人才、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苛刻要求。大量没有专业经验的房企扎堆商业地产或将埋下隐忧。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从事住宅开发好比在游泳池里游泳,而从事商业地产则是在大海里游泳,虽然更加刺激但风险性更大。商业地产但绝大多数都是长期持有,因此运营管理对于商业地产来说至关重要。运营管理好才能保证长期的经营收入。
“如果抱着卖住宅的心态做商业地产,是无法做好的。如仅仅是把商业地产作为一个避风港,或者另一种赚钱模式,还是买了地、卖商铺的销售模式,那一定走不下去。”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
找寻金钥匙
位于天津小白楼CBD的凯德·国贸项目将成为这一地区再度繁荣的桥头堡。据了解,凯德·国贸项目在近日即将开盘,该项目将成为凯德中国新的收益增长点。
根据凯德中国的规划,凯德·国贸为包含商场、办公楼及公寓、会所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将由A、B、C三座塔楼及裙楼组成,总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
正如凯德中国相关人士所说,建设综合体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这将有效化解持有型物业带来的资金压力。靠售卖一部分住宅或公寓,来平衡项目的现金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的市政规划中,将有4条轨道线穿越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其中,轨道交通1号线的小白楼站将正居凯德•国贸主体建筑的下方。“凯德中国对于运营地铁上盖物业独有心得。”上述凯德中国相关人士表示,
“你要问我怎样才能对抗周期性风险,怎样才能在调控中利于不败之地,我告诉你,很简单,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恒隆地产以开发综合性购物商场为主,而他更青睐于地铁上盖物业,并表示未来在内地拓展一定会选择在中心城区建设商场,最好是靠近地铁站的地方。
“中心城区物业及地铁上盖物业首先是人流量大,可以保证商场的消费购买力,从而带动租金收益保持稳定或上涨;再有,这种物业具有抗跌性,举额的物业重估收益将会有效支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而有利于房企资本市场融资。”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除了地段之外,该人士还表示,经营商业物业的房企大多租售并举来化解资金难题,租售并举固然好,但仍会对房企的现金流形成挑战,商业地产占压资金过大,应考虑多渠道融资。
“这方面可借鉴‘嘉德模式’。”该人士说。
据了解,“嘉德模式”的精妙所在,恰在于其房地产价值模型主要建立在资本效率的基础上,即不同类型的物业分而治之,同一类型的物业也分为不同的风险收益阶段,在这样切割细分之后,每一块都用相应的金融工具与其匹配。
“但‘嘉德模式’国内房企很难借鉴。”凯德中国常务副主席林明彦曾对记者表示,“国内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应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比如说RE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