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出“组合拳”助制革业健康发展

    我国制革行业存在制革生产集中度较低、制革生产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较重等问题。随着产业转移及结构调整等政策引导,中西部一些地区制革工业发展较快,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轻革产量增速在20%以上。

    制革是皮革产业的基础。制革产品如皮鞋、皮衣、皮箱等与每个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为日常生活消费之必须。从这一角度来说,制革属于常青产业。而高档皮革制品又属于奢侈品,承载着传播皮革时尚文化,引领皮革消费潮流。同时制革是利用畜牧副产品为基础原料,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加上皮革的天然、绿色、生态属性,不论是从日常消费、奢侈消费还是费升级等方面,都要求皮革特别是制革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跟其他轻工行业如造纸、酿造等相比,制革行业的整合、重组洗牌才刚刚开始,在引导行业整合、洗牌和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国家部委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其用意很明显,就是扶大压小、扶优扶强。未来,制革企业竞争更加加剧,行业整合、洗牌的结果必然要求产生若干家大而强的制革企业,引领中国制革业由大变强,健康发展。行业内的一些先知先解的制革企业也已开始或正在做好准备。

    “十二五”期间制革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制革行业的技术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革清洁生产技术,这不是某个环节的技术问题,而要体现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其中皮革化工和皮革机械的进步对制革清洁技术进步、新产品的研发起到关键作用;二是污染治理技术,特别是氨氮、总氮的处理技术是重点;三是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此外,制鞋、皮衣、皮件、裘皮服装等皮革制品更加注重使用环保绿色化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开始探索产品舒适性、功能性研究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皮革机械和皮革化工作为皮革行业发展的“两翼”,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其自身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政策助制革业摆脱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行业分散,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革企业环保设施简陋,存在乱排乱放等环境问题,使社会上一些不了解行业的人对制革业产生误区和偏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认识到皮革行业同大行业轻工行业一样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行业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2008年下半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深入制革及下游制鞋等皮革企业调研,释放了国家扶持皮革企业的积极信号,给行业的发展以巨大的鼓舞。自此,国家部委先后密集出台制革和引导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配合《轻工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了“轻工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的政府资金支持重点,包括技术创新方面的高档皮革及制品产业化、皮革及皮革产品中六价铬控制技术开发、高档功能性皮革开发;重点行业技改专项方面,推进行业节能减排、采用制革和毛皮加工中水循环利用、保毛脱毛、无灰浸灰,生态鞣制和污泥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代替传统的制革和毛皮加工和废物处理技术改造;制革和毛皮加工业集中生产区集中治污,有效地推广清洁化生产工艺及先进制革和毛皮加工技术,改进大型污水处理厂、推进节能减排环保创新等。

与此同时,市场准入门槛和条件越来越高。除了《产业政策指导目录(2011年本)》在明确限制年加工生皮能力20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和年加工蓝湿皮能力10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淘汰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和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外,一些省甚至率先采取了比国家层面更加严格的准入措施,如浙江省2010年出台的产业指导政策规定,年加工20万张以下的制革企业全部淘汰。制革大省福建省2010年出台政府文件,3万张以下于2010年底前全部关闭;10万张以下2011年前关闭;30万张以下2014年前关闭。全国部分地方已经对于新建项目规模在30万张以下的不允许立项。   

    目前,我国原料皮资源、皮革产品产量和出口均名列世界前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认为:我国皮革行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产业链、劳动力素质、社会稳定、资金充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世纪头二十年仍然是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