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原材料价格猛涨 制造企业遥望无期
最近,以温州地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遭遇生存危机,当地企业普遍认为经营局面比全球性金融危机时期还要艰难。而关于困境的技术分析,表面上我们非常熟悉——最低工资的强制性上扬;水、电、气、油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新一轮提价;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对外物流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不断突破新高,等等。与此同时,企业因缺乏价格话语权而无法提高产品出厂价。
央视对该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式采访,为我们解构了一个典型企业及行业的微观样本。这是温州市鹿城区的一家大型鞋类出口企业,主攻欧美区域外贸市场。温州当地外贸行业现在处于微利的边缘,其利润也就是在2%-5%之间。今年以来,人工成本却上涨了至少20%,制鞋的两大主要原材料皮革、橡胶的价格涨幅也在20%左右,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三管齐下,致使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此,企业行政楼里的空调一直到持续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下才打开。目的只有一个:竭尽所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保住微薄的利润。以调研的这家企业为例,现有员工3500名,一年至少可以开工300天,去年全年产值4亿元,纯利润不足2000万元。照此计算,一名员工一天的辛勤工作也仅能为企业换来19元的利润。
笔者对这个话题也进行过调研,重点则放在企业出路选择方面。如果宏观环境不改变以及政府不出台援助政策,企业基本上可以选择以下几个路径以规避风险——以实业投资转移方式离开温州,到越南、印尼等出口关税优惠区域布局,并享用当地的人口红利;出售企业或变卖资产,从实业向资本运作转轨,谋局房地产和自然资源投机;减产减员,将部分实业空间腾出,转轨城市物业经营;劳资谈判,在一定时间区域内削减工资和福利待遇。可问题是,一旦这样纯粹的、大面积的资本选择普遍起来,对民生领域尤其是就业的冲击自然就会马上形成。
那么,宏观层面能做哪些援助呢?在银根收紧的当前阶段,安排季度性的专项贷款份额或将利于企业资金流转。区域目标除浙江外,还有安徽、福建、江西等新兴地区。时间跨度则应从今年下半年起,到明年年底;这段时间将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而一些在华的外资(比如韩资)同类企业也面临着同样困境。一旦我国企业走不出困境而大面积消亡,这些外资企业将获得难得的市场空间。
同时,不妨考虑扩大政府采购名录和份额。政府采购可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最直接的有效扶持,德国、法国、英国等经济强国目前都肯定这种手段,而且不局限在经济困难时期进行运作。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度,除自然采购外,在重建安排和民生救济方面完全可以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政府采购。近年,我国为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义务,也加大了对国际经济困难地区和动荡地区的实物援助,如最近宣布对利比亚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类似行动中的政府采购份额扩大机会,就应该让本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直接受益。
此外,加速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强度也应该尽早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国经济宏观面要优于西方诸国,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处在明显上升通道。加快结算强度,不仅可以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摆脱因汇兑导致的亏损威胁,也可以用升值的人民币从海外原材料主产地扩大进口,有效缓解我国企业原材料成本上涨过快的压力。
当然,这几项权宜之计只是基于民生事务和社会稳定的考虑,如有效实施则有助于企业度过当前的生死关头。而企业、企业集群以及整个行业的长远生存,还须依靠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只是这样的进程,也许会超出“十二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