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服装纺织行业市场:国货当自强

    近日,我在北京认识一位德国老哥,问其为何来中国工作,答曰:中国的工作很好找。其实,这位老哥在德国待业10年,靠领救济金过活,存够了一张机票钱,就来到中国,目前在一所双语幼儿园教授英语,月薪3万。我对此感到颇为不解。这位“外教”有没有教师资格证?一个德国人的英语一定比中国人讲得好吗?难道这些都只因他有一张不一样的脸庞?

    不单是人才,服装品牌亦如此。如今,高档商场中很多外国品牌都是“假洋鬼子”,有的依托于国外大公司,自称是其二三线品牌;有的只是在海外进行了商标注册,就号称“百年国际品牌”。由于缺乏相应法律制约,“空壳洋货”层出不穷。时下在中国,“外国品牌”仿佛成了“名牌”的代名词。服装品牌动辄“源自韩国”、“源自意大利”,以显示其“洋气”和“身份”。大型商场和专卖店里,民族品牌服装的倩影难得一见。“洋装崇拜”似乎已成一些人难以戒除的“毒瘾”。我们不禁要问,民族品牌怎么就不能让人们喜爱呢?民族品牌怎么就不能挺直腰杆呢?

    时机成熟!

    中国模特军团在2011年的海外秀场大放异彩,中国设计师早已频繁登陆海外时装周。李宁公司已将门店开到了美国洛杉矶,和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分庭抗礼。七匹狼收购肯纳,获得康纳利、范思哲的在华代理权。如意集团更是将日本成衣运营巨头RENOWN公司揽入怀中。美特斯邦威推出“我是新国货”主题概念,倡导“国货新生”的创意理念。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目标全面冲刺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纺织工业品牌建设,提高品牌贡献率,实现纺织工业成功转型,是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中国服装品牌正再走在自强的路上,消费者更是应多尝试购买民族品牌——因为高质量的中国货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