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纺织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进入“十一五”,我国纺织工业开局良好,步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在今年上半年,行业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货币政策趋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等,中欧纺织品协议年底到期也导致了不稳定的预期。这些情况甚至引起了温家宝、曾培炎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纺织行业经济形势到底怎样评价?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行业经济形势整体良好

    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1~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要四大类产品化纤、纱、布和服装都保持两位数增长;1~5月,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12.65%,销售产值增长24.3%,实现利润达391.93亿元,同比增长43.85%,行业亏损面由去年同期的33%降到21.2%,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和品牌建设使行业应变能力不断增强,平均利润率比上年提高了0.49个百分点。

    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10年中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行业投资、出口和消费此消彼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升级特征进一步突出

    1~7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55.95亿元,同比增长26.29%,低于去年同期16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仍然较快,但增速明显放缓,更低于全国工业投资增速。各分行业投资增速与行业盈利能力关联密切,体现出市场对投资的引导作用明显。而投资增速放缓表明国家相关调控政策的作用正在显现。投资中贷款和外资比重有所下降,自筹资金比重不断上升,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贷款利率提高,直接导致了企业贷款额度的降低,体现出国家旨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作用,同时也表明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纺织行业投资渠道多元化特征明显,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投资结构更加合理。1~7月,我国进口各类纺织机械的金额同比增长24.14%,其中代表先进装备水平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全自动和半自动气流纺纱机进口数量同比增幅更大。先进设备进口快速增加说明现阶段纺织行业投资增长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落,呈现放缓趋势

    1~7月,纺织品服装出口93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同比回落4.4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而贸易顺差的增幅更是低于全国58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环境和贸易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成本增加是引起增幅回落主要原因,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的影响明显。另外,出口价格稳步上升,出口数量增幅明显下降,出口结构整体上出现从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的迹象。未来出口将呈现缓慢平稳增长态势,这符合国家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宏观政策导向,也有利于维护贸易环境的稳定。

    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内需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1~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增速超过去年同期约2.1个百分点。

    衣着类零售额增长24.9%,超过社会零售总额增速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内销比重上升到75.2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内需对行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内需市场的开拓成为了纺织行业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按照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衣着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将显著加快。除了衣着产品外,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内需市场发展空间也很大。因此国内市场将继续看好。
    由此可见,尽管投资和出口增幅回落,但是由于国内市场消费的增长,仍然保持相当规模的总需求,抵消了一部分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对行业的影响,使上半年行业统计数据仍然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各有不同

    判断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应该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前提。面对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行业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提升品牌效应等措施来消化成本上涨的因素。政策的实施促进他们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去年平均利润率仅为3.65%,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一些上游行业和附加值低的行业受到直接影响。如进口装备免退税政策调整增加了棉纺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棉花进口滑准税政策则大幅提高了原料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普遍缺少议价能力,短时期内也没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出口量跟着下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作为民生产业,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就业和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在国内成本较快提高的压力下,是受到冲击较大的群体。考虑到他们的承受能力,有必要放慢出口退税下调等政策的出台节奏,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支持他们搞产品开发、人员培训。

    对欧出口会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后趋于平稳

    预计中欧纺织品协议年底到期后并不会引起严重的出口秩序混乱。尽管部分热点产品出口量必然会发生波动,但中欧协议设限产品的出口金额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到3%,约占我国对欧出口总额的18%,比重不大,不会影响出口整体秩序。并且,近年来国内出口企业的行为日渐趋于理性,对行业自律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政策也抵消了一部分增长因素,对欧出口会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后趋于平稳。

    企业不要因为输欧配额取消而盲目乐观,要保持克制,致力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加强监管和预警,支持行业采取各种自律措施。

    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大企业压力

    2000~2005年,我国纺织行业人均工资增长9.43%。据此推算,2007年上半年工资同比增长至少10%。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成本快速接近每小时一美元的门槛,一些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形较为严重。

    纺织行业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突出。当前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大势所趋,是整个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形势。职工收入提高,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消化成本的难度加大,因而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面临更大的压力。

    如果不加大科技和品牌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国际竞争力将会因此削弱。

    调整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

    按照《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精神,提高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十一五”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从“十五”开始,行业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十一五”期间必将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其效果已经逐步显现。纺织业的竞争焦点已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竞争,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能力及品牌创造力的竞争,这也是我国纺织工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加速这一进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积极面对,认真分析,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