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巨头回归建厂扩张模式

    经历了两年的并购高峰期,国内各啤酒企业开始把更多精力投注在自建厂房扩充产能方面。专家评价说,这是啤酒巨头扩张模式的回归。

    先是本月初百威英博公司亚太区总裁傅玫凯率队考察广西南宁,对落户广西的百威英博项目拟选址进行勘察。消息人士透露,百威英博将投资27亿元建设广西啤酒生产基地项目,生产哈尔滨啤酒和百威、百威劲爽、百威冰啤等百威系列啤酒;紧接着,燕京啤酒新疆公司三期工程建成投产,为新疆燕啤新增10万吨产能;随后,青岛啤酒集团副总裁樊伟宣布,要将青啤湖北随州公司建设好,使其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集团计划对随州公司进行搬迁扩建,按年产能40万吨配套。

    与此同时,啤酒业此前接二连三的收购举动却在近期明显放缓。

    对此,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表示,啤酒行业的发展出现一个新的态势,即巨头们以自建厂为主的扩张方式取代了并购中小企业的扩张方式。对于转变原因,他分析称,首先,能并购的优质企业越来越少,并购难度增大;再者,由于地价上涨,有的企业将地皮当成奇货,待高价而沽,产生了买不了企业就买地的想法;加上在市场竞争与劳动法面前,如何安置并购的中小企业的原职工成为难题。出于这些原因,巨头们开始以自建厂的形式进行新一轮的竞争。

    有数据显示,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和燕京啤酒4家啤酒巨头,共占据了58%的市场份额,并攫取了72.5%的行业利润,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巨头的扩张中不是被并购纳入巨头旗下,就是生存空间被无限挤压,存活堪忧。自2001年起,国内啤酒市场共发生了超过80次的收购、兼并和参股事件,平均每年发生9起。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进入2011年,巨头的并购速度将会放缓,因为可供巨头收购的中小企业资源已经屈指可数。苏赛特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地方啤酒企业仅剩不足10家。

    事实上,今年以来,巨头的收购目标已经开始转向了大型企业。今年3月份,金威啤酒二股东喜力亚太酿酒(中国)意外出售其所持金威啤酒21.37%的股权,华润雪花母公司华润创业第一时间对外宣布将大手笔接收该部分股权,一跃成为金威啤酒的二股东。当时即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可并购的资源越来越少,可收购的“小鱼”和“中鱼”几乎没有,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开始进入吃“大鱼”的阶段。虽然最终金威大股东行使优先购股权接收了该股权,雪花被意外“截和”,但是行业内“大鱼”吃“大鱼”的信号已经凸显。

    某业内专家向本报记者分析称,巨头在刚开始全国布局的时候即以在各地设立生产基地和分公司等自建厂的形式扩张,但是因为自建厂的扩张效率比较缓慢,随着品牌在各地的进一步建设,巨头进入疯狂的并购扩张阶段,因为并购方式减去了自建的滞后及繁冗手续。目前,企业又回归到自建厂阶段,其实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此番自建厂已经完全不同于扩张之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