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皮革等“狼群”经济进化困境

浙江这种聚沙成塔的群狼经济,如今正面临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如果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突围,浙江经济将难以延续辉煌。

  与广东最原始的依靠外商投资起家不同,在浙江经济崛起过程中,块状经济(或者说产业集群)的贡献功不可没。

    当年,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一些农民在人多地少的压力下转办家庭工业,利用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得成功,引发同镇农民的效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些专业品镇。如温州苍南县金乡镇的标牌集群、号称“东方纽扣之都”的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集群、苍南县宜山镇的再生晴纶集群、乐清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集群等。

    专业品镇的成功,导致了浙江省其它地区的纷纷效仿,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形成了“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格局,如杭州的软件、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宁波的服装、湖州的童装、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嵊州的领带、永康的小五金、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海宁的皮革等。

    块状经济将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网罗其中,产业巨大的规模效应,成就了浙江经济的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集群,亦使浙江制造扬名天下。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的强大,某种程度上,乃是众多强大的产业集群所造就。如美国加州的硅谷、底特律的汽车业群等。但是,与美国的硅谷等产业集群相比较,浙江的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低端成长阶段。即便与国内“兄弟”比较,相对同时起步的广东、山东、环渤海区城市,浙江产业集群亦存在很大不足。这种不足,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缺少支柱产业和巨型龙头,难以形成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强势地位。

    浙江年销售1亿以上的块状经济有600多个,年销售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已经有300多个。浙江产业集群的结构,大致与广东类似。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主要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

    虽然在总体的产业集群结构上浙江与广东类似,但是,浙江在大型产业集群方面,与广东差距甚远。

    最典型的是家电行业。广东的家电产业,占全国的30%以上,总产值近4000亿。顺德、中山、惠州、深圳等地,都各自拥有家电产业集群,涌现了美的、格力、TCL、志高、格兰仕、创维、万和等知名企业。而在顺德,其家电产几乎占据广东家电产业的半壁江山,全国的15%以上,一个区的产值,即达1500亿以上。

    而江浙经济发轫于小商品,但是这些可替代性强、劳动密集的经济条块,不仅仅成就了江浙的群狼经济,也局限了经济模式的升级换代。严重同质化的产业结构血拼的是价格和人力,在如今面临人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面前,浙江的小商品经济也面临洗牌和调整。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63%,但就行业而言,却绝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的小商品。

从行业龙头比拼而言,浙江龙头产业的龙头企业,亦并不大。在服装行业,雅戈尔的规模不过200亿;在制鞋行业,最大的奥康规模不足100亿;杭州家电龙头方太,规模亦不足百亿;浙江最大的竞争性企业哇哈哈和万向,去年规模不过500亿。虽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企业占据182席,但在最顶尖的企业领域,浙江企业却乏善可陈,更多居于中游。

    而在其它经济区,均已经在竞争性领域产生了千亿企业巨头。如北京的联想、江苏的沙钢、山东的海尔、广东的华为和美的等,均已超过或者基本接近1000亿。而千亿企业,就是中国竞争性行业目前的顶级企业,在全球亦可居前十。

    但浙江还没有千亿级企业。

    某种意义上说,浙江的块状经济,更似一种“狼群经济”,虽然有群狼共舞,但是却缺少狮子,而且群狼之间既要面临外部的竞争,也要面临彼此的征战厮杀。

    第二个弱点,即产业趋同急需破局。浙江的很多产业,都集中在低端。这种产业既分散亦起步太小,难以造就大的产业群。小而散的产业模式本身就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动力,早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是镇政府,但是这种权利分散的发展模式,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使浙江产业集群零碎化,限制了产业升级的空间。

    同时,在浙江产业群内部,往往出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脱节,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很多产业集群往往集中在产业链的一端,互相竞争,互相模仿,造成巨大内耗,亦使企业规模难以增长,导致杂草丛生,不见大树,不仅没有建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亦难以造就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同。

    而广东的家电行业,其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合理。以美的为例,美的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同心、同步、同超越”,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顺德,美的的外协厂家,产值数十亿的企业比比皆是。不仅产业链上游产生巨头,产业链的下游亦很强大。而浙江精明的小商业思维,成就了今天整体经济的辉煌,但是也局限了整体的上升空间。

    另一个例证则是:浙江的龙头企业,多是自发性增长,很少通过并购来增速;相对而言,广东企业、环渤海企业,则出现很多通过并购甚至以蛇吞象来获得飞跃发展的。TCL并购汤姆逊,科龙并购了容声、美菱,海信并购科龙,美的更是连年兼并。在顺德方寸之地,十年间家电产业集群内发生了众多血腥的兼并战争,方才造就了系列家电巨头。

    同业并购虽然残酷和血腥,但是,亦是很多浙江产业集群强大的必由之路。很多全球性巨头,亦是通过并购实现飞跃性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部,实现小变为大,大变为强,强变为巨头。

    虽然长三角已经确立了“一核九带”的战略布局,但同城竞争、同业竞争依然难以避免。而浙江经济的小商品特质,很难诞生大并购实现规模化的战略家。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如何在中国这种诸侯经济特性的经济体中,做到各个产业群之间的协同发展,从制度引导方面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浙江省方面的目标,要到2012年建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元至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元至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除了企业家的自身努力外,更需要政府的制度引导。

    浙江呼唤千亿巨头的横空出世,浙江亦呼唤狮王争霸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