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险 白电国际化流行“小步快走”

在政策、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引导下,我国大型白电企业加速“走出去”。当前白电企业“走出去”的方式灵活多样,但是最终的指向都是凭借核心竞争力,用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竞争。

    近年来,我国的大型白电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白电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面对未来的持续扩大发展,多家企业将目光放在了“走出去”上。2010年1~8月,家用电器行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9.8%,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9.4%,但国际金融环境、汇率变动等不确定因素也对下半年以至明年的出口形势带来压力。

    “走出去”加速

    尽管最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让海外市场的风险增大,但是国内白电企业并未因此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在2010年国际电工(IEC)委员会第74届大会上,海尔主导并提报的两项关于冰箱安全技术提案在大会上通过IEC审定,并将发布为国际标准。9月7日,海尔全球第1亿台冰箱在意大利下线,意味着海尔冰箱成长为全球第一规模的家电品牌。

    近日,美的通过海外全资控股子公司以5748万美元收购埃及Miraco公司32.5%股份事项,已完成股权过户登记。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方洪波表示Miraco将成为美的品牌在非洲推广的平台,美的将借用Miraco渠道,把美的空调在中东非市场做大,然后导入美的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品类。

    在近期举办的广交会上,海信、格力、志高等也斩获海外大单。如格力凭借绿色节能产品,单一空调产品成交额超过1亿美元。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近日表示,在销售布局上公司期待内销与出口均衡,未来将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海信国际营销市场部总监刘凤波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海信已构建了由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四大区域销售总部和大洋洲直属分公司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电视、冰箱、空调、手机、小家电等多个产业板块。

    志高公共关系部部长黄通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志高空调对非洲、中南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实行政策倾斜,同时远赴中东、非洲、中南美、欧洲等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及走访市场。2010年上半年,志高出口取得43.8%的增长率。2010年1~8月,志高在欧洲、亚太等部分区域的增长幅度超过了150%。”

    方式灵活多样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鼓励家电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通过在国外市场注册商标、出国(境)参展、在目标市场宣传推广、设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

    正是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引导下,我国大型家电企业纷纷加速“走出去”。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差异很大,我国白电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可谓灵活多样。

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走出去”,即进入主流市场,在这个阶段,海尔遵循了“先难后易”的策略,先进入市场成熟、技术水平要求高、产品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市场。对此,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先到发达国家去,与世界一流企业过招。与高手下棋,才能提高自己。”第二步是“走进去”,即进入主流市场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是“走上去”,即成为当地化的主流名牌。

    而最近几年突飞猛进扩张的美的,则采取了小步走的方式,方洪波表示:“美的国际化遵循的是小步快走的方式,主要在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进行布局。”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美的将采取自有品牌布局市场的方式,但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美的将继续代工的模式。2001年,美的集团海外销售收入不足2亿美元,到2009年这一数字已超过34亿美元,今年,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收入有望达到55亿美元。

    综合来看,目前海尔、美的、格力、志高、海信科龙等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都围绕推广自主品牌和代工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在欧美市场,代工的比例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在一些新兴市场,企业已经在推广自主品牌。海信刘凤波表示:“OEM向自主品牌的转型是海信国际化发展的方向。”

    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多家白电企业基于产品、技术优势,持乐观态度,预测未来海外市场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不确定因素增加

    虽然我国的大型白电企业对“走出去”持乐观态度,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前汇率变化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海外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也让企业在拓展的过程中,面临更多风险。

    对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高级商务专员于治璞表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家电出口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国内出口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

    在应对汇率变化上,不少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规避风险,黄通华表示:“我们与客户结成深层次的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价格体系。通过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来一道分担成本。”

    刘凤波表示:“我们通过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小组、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等管理手段,及时锁定收汇汇率;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各种贸易融资品种,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尽可能地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此外还有企业提出要向全球资源要素整合优势更高的区域或国家靠拢,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减少物流成本,提升资源整合优势;淘汰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

    对此,于治璞提出,在汇率变化压力下,中国家电出口企业应该考虑甩掉中低端产品做中高端产品,摆脱低价竞争方式,走产品技术升级路线赢得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