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谁才是中国服装的真正对手?

CHIC2011正行走在赴约的路上,在这场盛大的国际性时尚Party隆重启幕之前,地位日益提升的中国服装品牌理应明确,自己最大对手到底是谁?是国际大牌?还是商业渠道、消费者,抑或是国内同行?CHIC2011秉承中国服装产业引领者与探索者的职能,引导行业重新认识竞争的本质——

    历经行业升级的大洗礼,中国服装界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下一个十年,中国能否诞生世界名牌?

    诚然,中国服装长期以来一直以国外名牌为跟随、模仿和赶超的对象,将之视作扬名立万的标杆。除却国际品牌本身,国内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偏爱与认可,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销市场也被视作国内服装品牌莫大的挑战。纵观30年发展进程,中国服装脚下的牵绊不少,但究竟谁才是中国服装的真正对手?

    国际标杆的压力效应

    “奢侈品牌卖的只是一个符号”,这句话曾被国内服装品牌奉为宝典,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宣传,提升知名度方面,但即便如此,却依旧难以抵挡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军压境。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着实重要,但国际品牌制胜之处却并不在此,文化内涵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才被视作成为经典的理由。

    其实经济危机到来之后,中国品牌需要面对的更大挑战是国际大牌的渠道逼迫。但凡发现了新的市场,国际品牌都会以强大有力的渠道构建能力掌控新市场,这无不给正在成长中的国内品牌带来切身的危机感。

    中国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忘发现对手、剖析对手。面对国际品牌的进攻,不少企业一度给自己的服装取个法国或意大利的洋名,或仿照国际知名品牌的标识进行注册,或采取买断国际品牌的商标使用权,在自家工厂里大量制造国际品牌服饰。但这些做法只注意了对品牌表象的模仿,忽视了对品牌文化的吸呐,忽视了对品牌内涵的挖掘。

    对手的天价姿态,其实只不过是品牌内涵的表层体现;国际品牌头颅高昂的背后,是对自身品牌信仰的俯首维护,这才是对手身上最值得发现的闪光之处。

    博取“上帝”的偏爱

    中国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忠诚度显然并不高,在服装消费方面尤是如此。品牌在抱怨国人崇洋媚外的同时,又是否意识到自己给予消费者的重视和关爱不够?有专家曾表示,国际品牌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立足,就在于他们认为,应该让中国人在穿着上更为舒适和更加时尚。对此,国内服装品牌是否同样高度认同?

    有一些品牌是这么做的。以大众品牌“以纯”为例,其销售量连年居于国内品牌首位。适合大众消费的价格、高性价比的质地、对时尚的敏锐把握程度、鲜明的品牌形象和良好的服务成就了业绩的居高不下。可见,只要深入、精准地研究消费心理并提供有价值的产品,用鲜明的创新风格和消费者能领悟到的全新营销理念,让消费者体味品牌的个性文化,为品牌目标消费群体提供贴近其生活方式的周到满意的服务,消费者自然会买账。

    近年来,我国服装品牌从靠提高销售量提升排名,到提供个性化服务抢占市场制高点;从用明星吸引消费群体,到缔造时尚生活方式馆将功夫下到消费者内心深处……这些尊重消费者的做法萌生,正是一种好的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彰显出理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