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格局在悄然嬗变

金融危机以来,据一些国家政府及经济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有关权威机构公布统计数据看,目前中国隐形眼镜市场销售量为3亿美元。从美国、日本、欧洲的隐形眼镜佩戴比例来看,美国为11%,日本为10%~11%,欧洲为8%~9%,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为不到1%。但是,在中国所有眼镜产品的销售量中,隐形眼镜能占到17%~20%。此前,本刊通过一系列调查了解到,一线城市大训的隐形眼镜销售比例一般能达到20%~25%;在二线城市,比例约为20%;在三线城市,有15%左右。如果真按照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规模来看,不到1%的配戴比例,中国隐形眼镜消费显然是滞后了,这也同中国隐形眼镜生产能力目前与发达国这旨落后的因素有关。中国隐形眼镜最大的生产企业是海昌公司,其次是卫康公司,把他们称为民族企业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均来自台湾。而在大陆企业中,目前只有几家规模不大的水化工厂,还没有从投料就开始的全流程工厂。当然这个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几年发展中,本土隐形眼镜工厂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当然仅从产能来分析为什么中国隐形眼镜配戴比例只有不足1%,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从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历史沿革等诸多方面原因作具体分析。中国现在可以称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还远远不能称为消费大国。不仅仅是隐形眼镜,在许多消费品领域,中国消费指数都远远低于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消费者如何进入新消费时代是个综合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论述清楚。

  从隐形眼镜消费市场看,中国消费者认识隐形眼镜的时间也不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博士伦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开始比较广泛地接触到隐形眼镜。而现在,几乎全球知名的隐形眼镜品牌都能在中国市场见到,尤其是最近3年来,用业界隐形眼镜资深人士秦大刚的话来说,开始呈现“井喷”业态——不但全球各大隐形眼镜公司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在本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型隐形眼镜公司,市场格局因此被不断打乱和重新组合。当然在生机勃勃的繁华后面,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无序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护理液质量安全事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