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坏不坏 实在是标准太怪
浙江义乌市一小学将评优与视力挂钩,“视力保持在5.0以上或者一学期不下降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评选三好生。”据称修改三好生评选目的是为了提醒老师平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十个眼镜九个坏”,这是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调侃话。但“眼镜”到底坏不坏,好像从来就没有哪个部门出台过相关规定或细则。日前,杭州学军小学在公布新的“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中,却明确指出:“视力保持在5.0以上或者一学期不下降的学生,可以参加评选。”该规定恐怕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挑明了对“眼镜”一族的评判标准:戴眼镜的学生入不了“三好”之列。
该消息一出就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弹。在校的“小眼镜”们郁闷了:就算成绩再好表现再优,但却可能从此与“三好生”无缘。而已经成年的“眼镜一族”也发出不服气的质问:凭什么说戴眼镜的就不是好学生了?我们难道曾是坏学生不成?现在这个标准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我们都知道,我国是近视眼的重灾区,约30%-40%的小学生患有近视,学军小学一年级学生近视率就已达到了25%,保护学生的视力确已刻不容缓。学校本着为孩子着想的目的出台此标准,其初衷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视力不好与“三好生”的评选条件硬绑在一起,却让人感觉本末倒置,有削足适履之嫌。学校重在教育,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简单粗暴地将学校里的“小眼镜”一棍子打死,人为地在“小眼镜”与“三好学生”划出一道鸿沟来,显然有违现行教育的本意,让人怀疑评选已被彻底异化了。
用眼过度是当下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与其严格限定视力下降范围,不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从源头上保护学生视力。若不然,学生将会陷入保护视力与提高课业成绩的两难境地。试想,如果给小学生布置了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课外作业,让他们始终保持“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的正确姿势难免成天方夜谭。
退一步说,戴眼镜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现代科技如此发达,连整容手术都已是小菜一碟,治疗近视眼也不会太困难。这些视力欠佳的“眼镜”一族普遍存在于文学、医学、科学等社会各个领域,甚至成为社会栋梁。为何学校之大,却容不下几个“眼镜”呢?
关于三好生评选,各地曾有过一些奇怪的标准:郑州小学生上学染布,不达标不能当三好生;广州小学选“三好”,偏胖偏瘦都不行……在这些因地制宜制定的“三好”标准之下,培养出的人才究竟是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多年来的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与其在评选“三好”的制度上挖空心思大做手脚,倒不如花点心思,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苦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