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奶农倾倒牛奶的背后
2009年9月19日,法国和德国奶农向莱茵河中倾倒了大量牛奶,以此来抗议牛奶价格过低。9月22日,在法国西部的圣特雷芬尼,奶农又将大约100万公升鲜奶喷洒到田地里以抗议过低奶价。直到近日,奶农倾倒奶事件仍在继续。
而倾倒牛奶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农产品过剩是必然的
很多学者早就指出: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了从“饥饿时代”到“饱食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维持低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量过剩,农产品价格连年走低,农业效益下降,于是,农产品加工似乎成了人们的希望。
然而,即使把所有农产品都加工成商品,甚至是高附加值的食品,真的就会解决“卖难”问题吗?把所有小麦都加工成蛋糕、面包,就能热销?农民就会增收?农产品要通过加工提高附加值,使其增值,达到农民增收,这是对的。但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科学地理解提高转化率和附加值问题。且不说提高了附加值是否一定好卖,提高了附加值是否农民能赚到钱,单纯看提高附加值即使使加工者赚钱,它还意味着作为产品的食物对人体可提供的单位热量所消耗的能源会增加,意味着消费者购买食品的费用会增加,同时意味着农业资源的负担会加重。不考虑实际需要,片面提高附加值,正是许多“新型”食品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属非弹性商品,消费者的营养吸收量有限,虽然他们可以选择食品种类,但消耗总量不会有多少变化。
欧洲的牛奶自然也不例外,过剩并非近年才发生。
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
9月15日,法国农业部长勒梅尔说,对奶农们最好的回答是,着手改组欧盟牛奶市场,而不是提供更多补贴。
法国和德国对此提出的提议包括短期和长期措施两部分,短期措施有增加对奶油、奶粉和奶酪的出口补偿等,长期的改变则包括欧盟干预全年的牛奶销售,以及签订奶农和牛奶商之间的合同协定。
但必须看到,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产品给予补贴由来已久,但未根本解决问题。
比如,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的价格间接干预或价格支持政策。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在不破坏市场机制调节农产品供求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缓解由于农产品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历史上,美国农产品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都确定了目标价格,如果当年生产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的差额。类似的补贴方式还有无追索贷款。
而英、法等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先说英国。英国的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其中有一部分是欧盟范围内规定的谷物、牛肉价格,另一部分是英国自己规定的羊肉、酒、橄榄油价格。蔬菜、水果等实行自由价格。猪肉等则实行完全的自由价格,政府不加任何干预。英国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对出口农产品提供补贴以及对若干农畜产品给予价格保证等办法,来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农业。
再来看法国。法国政府在二战后初期就对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建立农产品市场管理组织。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管理委员会在每个农业年度开始之际,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制定一组价格,主要是目标价格,也称指导价格,一般是在农产品上市之前规定的。
其中,为确保加工原料用生乳的再生产,政府规定向生产者收购的保证价格。与此相配套的还有价格风险基金制,这可以看作是价格补贴机制的补充或延伸。这项制度覆盖的产品有指定的14种蔬菜、加工原料用果品、鸡蛋等。当市场价格在规定水准以下场合时,其差价额的大部分,由国家、地区政府、生产者等联合筹集的基金补助给生产者,其余差价额由生产者自担风险。
应该说,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可谓想尽办法。可是,本国农民的抗议活动和围绕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战却从未消停过,可见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根本的出路是难找的
说实在的,各国政府迄今尚未找到解决农产品问题的根本之道。
德国曾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农产品升级换代的突破口,作为化解农产品过剩危机的重要措施。在粮食过剩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德国自1970年之后,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发展。特别是由于过剩生产带来的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1980年以后,德国更加积极地促进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生态农场最多、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很显然,如果各国都发展有机农业,农产品就会短缺,其价格普通老百姓也难以承受。
还有人说,日本农产品不过剩。从表面看似乎是这样的,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稳定,防止农产品供大于求,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在这些保护政策中,“减反政策”(大米限产保价政策)最具有代表性。该政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上一年的大米需求情况,制定当年的生产计划,限制农户种植稻谷。同时,为了弥补农户限种稻谷造成的损失,日本政府必须向这些农户支付大致相当于被限制种植面积年产值的补助。仅2002年,日本用于限制稻谷生产的补贴就高达5500亿日元。
同时,日本用进口配额控制农产品进口数量。目前,日本农产品的平均自给率只有40%,在所有农产品中,只有大米自给有余。按常规,日本其他农产品不应该出现过剩问题,但日本农业的高成本结构,导致农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在国际市场上毫无价格竞争力。政府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大量拥入也会导致日本农产品出现过剩问题。
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采用进口配额限制和高关税的方式来调控进口数量,经常同外国发生贸易冲突。
甚至,日本农民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限制进口某种农产品。如为了确保日本农民利益,日本引进了“紧急进口限制”制度。但是,日本政府对农民的过度保护也导致了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农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可见,德国和日本保护本国农业的做法都是难以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