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行业:持续创新能力一道必须过的坎
日本颇有影响力的《选择》杂志,2006年曾刊发一篇分析中国企业实力的文章,让人久久不能忘却。该文指出,中国企业只会“拿来主义”,没有技术优势,因此潜力不大。
对文章主旨可暂且不论,但对作者阐述的事实,我们却不能不认真面对。中国企业需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但是不能老是躺在“拿来主义”的温床上而丧失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彩电产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彩电消费第一次升级背景下,经过引进、吸收、消化,中国建立起从产业上游的玻壳、显像管,到下游的整机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靠规模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竞争优势无人可敌,以致美国、欧盟不得不藉反倾销的大棒阻击。
当中国彩电业享受规模优势的快感不能自拔之时,平板浪潮涌来了,而且如此凶猛。短短5年,彩电产业格局大变,显像管企业不得不停产倒闭,整机厂家则落入四处求“屏”、无利可赚的境地。
经验和教训再次告诉我们,没有持续创新能力,不能自主掌控核心技术,最终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整个产业辛苦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竞争优势将化为乌有,而再度受制于人。
纵观全球产业变局,“拿来主义”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学习、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引进的最终目的。而且,关键在于企业必须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始终掌控话语权。
连续19年销售排名第一、被称为中国“彩电大王”的长虹无疑为中国彩电产业树立了一个标杆。近年来,长虹把握产业演进规律,及时进行战略转型,由迷恋规模效应向技术引领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周密布局,为彩电产业的突围带来一缕曙光。
长虹的努力表明,中国企业形成以及拥有持续创新能力,不仅必须,而且可能。长虹进入PDP屏、压缩机等领域,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四大核心技术能力。向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品战略延伸,最终目的是掌握产品定义权,就像苹果、索尼那样打造基础更加稳固的竞争优势。
长虹跟踪3C融合趋势,相继进入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等领域,成功入主美菱冰箱和华意压缩机,由“黑电”迈入“白电”。一系列举措是将产业的道路拓宽,有更好的融贯能力。
向服务业转型,长虹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改变卖产品时的一次性交易,而是让自己的技术与内容服务结合,实现连续型交易。而连续型交易是互联网企业、移动通讯企业主要的盈利模式和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技术创新是个苦活也需要慢工,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长虹董事长赵勇要求长虹研发人员一定耐得住寂寞,这在当下有些浮躁的产业氛围里很有针对性。
近年来,有的企业在产品上换一个外观、增个功能、填几个接口,或起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字,便在市场上大肆炒作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却不多。持续创新能力需要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潜心学习积累,踏踏实实攻克核心技术瓶颈。
8月份以来,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投资百亿、甚至数百亿元引进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项目,先后从合肥、北京、南京、广州等地推出。这也是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惠及彩电产业的一种体现。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但是,在绝大多数核心技术被外资垄断的液晶领域,有可能再度陷入“引进即落后”的困局。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对产业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和战略布局,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鼓励更多企业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惟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引进即落后”的局面,让中国彩电产业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