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证供应到刷卡消费 桂林商贸流通渐变

 从“票证供应”到“刷卡消费”,从省吃俭用排队购买自行车等“三转一响”到今天的商品极大丰富,从200元左右的年收入到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00多元。60年来,桂林人的生活水平与消费模式变迁成为经济社会巨变的集中体现。

  “1960年,想要买条毛巾一定要走到十字街的小店铺,东西少得可怜。那时买什么都得要票,经常要凌晨两点起床到市场排队买菜。现在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不愁穿,就想怎么才能吃得更健康。60年的变化,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76岁的老桂林人龙玉屏说。

  物质紧缺是经历过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民的生活基本维持在勉强温饱的水平,同时还要勒紧裤带搞建设。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用十几年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省下来的钱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桂林家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还通过价格、税收等机制调控居民消费。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开始有了迅速提高。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和商品市场的繁荣,排队购物开始成为退去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商家开始以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票证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各类银行卡成为支付的新方式。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城镇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外出购物也随之增加,市场销售普遍呈增长趋势。1998年元旦、春节和中秋、国庆期间,市区100余家工商企业举办“节日商品一条街”展销,繁荣和活跃节日市场供应。1999年元旦、春节,桂林市副食品公司偕同市食品总公司、蔬菜局、肉联厂等单位,共组织18大类400多万公斤食品供应市场,使用价格补贴90万元,节日市场供应丰富,物价平稳。

  1998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拉动内需。桂林人的收入大为增加,百姓生活由“生存型”向“温饱型”转变,继而向“享受型”进步,居民消费行为已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吃、穿、住、行、用都与6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继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先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拥有或开始追求汽车、商品房。

  2000年开始实行新休假制度,假日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将过去那种节日以探亲访友、在家休息为主转变为利用长假休闲时间外出旅游、购物。这一消费习惯的转变,给旅游热点城市的桂林市带来了与旅游相关的集中消费。

  针对假日消费逐渐形成主流,节假日成为商品销售的黄金季节,各商贸企业主动根据市场动态,从节日商品资金的筹措、货源的组织、商品促销、诚信经营等方面抓好各环节工作,以保证节日繁荣稳定。2001年,桂林百货大楼3个“黄金周”共实现销售额1156万元,同比增长36.3%。2006年10月1日,微笑堂商厦日销售额更是突破800万元。空调、电脑、微波炉、手机、数码照相机变得日渐寻常,桂林人开始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2008年,桂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7.89亿元,是1950年的543倍,1978年的66.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