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中国出口竞争力

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并通过国际贸易管道冲击中国经济。今年1至7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2%,进口下降23.6%。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由正转负,今年上半年,国内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合计贡献了10个百分点,而净出口负增长则使得GDP增长放慢2.9个百分点。

  随着全球经济企稳迹象逐步明朗化,出口竞争力对于消化国内产能,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透过这次危机,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是怎样的呢?据统计,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已不足25%,包括皮革、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品、家具、旅行用品及箱包、服装和鞋类制品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已达到75%,包括金属制品、非金属矿制品、钢铁、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在这次危机中,中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更大冲击,其跌势持续至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维持在负30%左右。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危机后却很快出现了回升趋势。

  究其原因,首先,这次危机源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萎缩严重。一般而言,人们对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的需求往往弹性较大,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当消费者收入下降时,往往倾向于用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替代价格较高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再者,中国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如机电和通信设备。当母国受到经济冲击时,境外投资通常收缩,甚至回撤(如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中国东北部韩资企业的撤出和东南部港、台资企业的撤资),造成这些行业投资、生产和出口明显下滑。

  从影响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两大因素来看,我国出口单价指数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峰,但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到今年6月,同比已下降了10%。到目前为止,中国出口仍然主要依靠量的增长,仍然以量取胜。

  还有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进口从2008年11月开始都有大幅度萎缩,但在此期间,欧美从中国进口货物的比重一直保持着稳定。其中日本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危机前基本保持在20%以上。2008年比重有所下降,但危机后,又于今年1月达到了25%的最高值。

  从贸易结构特点或可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多为价格相对低廉的中低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削弱了这些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最先被削减的,通常是价格较为昂贵的高端产品和奢侈品。因此,虽然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受消费疲软的影响出现了滑坡,但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反而上升。

  当前,日本代表了第一梯队,2003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占该国进口的比重即已达20%左右,在这之后也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欧美代表了第二梯队,中国进口占比目前也已经接近20%;“金砖四国”中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属第三梯队,中国进口占比快速上升,正逐步接近并超过15%的水平。

  数据表明,当来自中国的进口占一个国家进口市场份额达20%左右时,该份额趋于稳定。据此,未来中国出口增长的目标,在发达国家,应以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为主;而在新兴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着扩大市场份额的空间。

  中国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虽然有利于在危机时期稳定中国的出口,但由于其占出口的比重较小,难以独自担当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重任,未来我国的出口复苏,仍然有待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产品出口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