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棉花业发展困难重重

全球纺织网9月2日讯 受严寒气候、世界市场价格波动及投资者撤离的影响,预计2010年乌单季棉花产量可能滑落至历史最低水平。


  20世界70年代,乌是非洲最大产棉国,80年代,棉花年产量从最高50万包下降至不到2万包。90年代末,国营部门私营化使得棉花产出再度增加。但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棉花及其他商品的需求和价格。受去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世界棉花市场波动剧烈,世界棉花需求骤降10%,创下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跌幅。这将影响乌2010年乌棉花产量。


  乌政府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90/91—1994/95财年,乌年均出口棉花7000吨,1999/2000财年后,年均出口25000吨。但非洲棉花工业被西非产棉国特别是贝宁、乍得、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控制。乌作为东非第三大经济体,年纱锭产能达80万包,但是仅5%的棉花加工为棉布。近年,政府不为棉花产业提供实质支持,这使得乌棉花业利润少,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回报下降和政策不当已使乌一些重要投资者撤资。乌DUNAVANT公司因政府基础设施政策最近正在打包出售其一大块资产并缩减经营规模。许多经营者称,乌政府必须加大棉花产业的扶持力度。2008/09财年,乌棉农补贴从1990万美元增至2760万美元,增长39%,补贴覆盖产量的89%,达到22500吨。


  种植棉花收入少于预期,而粮食需求旺盛,乌一些棉农改种粮食作物,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粮食价格激增27%。粮食价格激增诱使大量农民不种棉花,乌棉花产出可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伦敦一位棉花研究专家称,除非乌推动被叛乱毁坏的北部棉花种植,否则乌棉花产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