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性外贸纺企走到转型岔路口

全球纺织网8月18日讯 最近,很多外贸纺企的负责人在“内外”之间徘徊不定。金融危机以来,出口锐减,国外订单骤降,调转船头,开拓国内市场似乎是可行之策;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不熟悉内贸市场,做不好要赔进全部家当。


  这个选择题确实不轻松。毕竟他们要跨越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稍有不慎,可能满盘皆输。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由外贸转型内贸是条长期曲折的道路,要打有准备之仗;坚持做外贸的就要专心做到专业化。


  内贸: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2003年开始,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博士就帮助企业由外贸转型内贸。“我的结论是,非常难!”近日,在江苏省金坛市召开的2009中国出口服装高层论坛上,王耀一语惊人。


  王耀研究发现,一家做内贸的零售企业,从开第一家店到成熟经营,需要3年时间;如果是个本来做外贸的企业转做内贸,那这个过程至少要3~5年。


  “如果你是想临时应对金融危机,做个短期投机,从国内市场捞一把,我劝你还是别冒险。”王耀算了笔账: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整个金坛市上半年460家服装企业一共出口3.6亿件服装,平均每个企业大概出口80万件;一家专卖店一年大概可以销售2000件服装。这意味着,每家服装企业要开400多家店,才能把衣服都卖出去!”


  王耀认为,做外贸,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订单,一个是车间主任。有人订货,有人负责把衣服做出来卖出去,这就足够了。做内贸却大有不同:首先要有好的设计师,要有销售人员,确定生产量,策划如何打开市场销路,设计广告如何投放等等。面对众多不同的终端需求,必须一一面对和想出解决的办法。“真正做内贸比做外贸的问题复杂得多。”王耀提醒,如果企业真想转型做内贸,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尽管由外转内困难重重,依然有企业不惧风险地迈出了向内转的步伐。原本做外贸的阳光时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正东说,阳光集团已经在上海、南京、无锡陆续开出专卖店,“我们的目标是,今年要开30家店。”彭正东也表示,要从外转内,企业家必须完成从“卖衣服”到“做品牌”的艰难蜕变,“我们不是一时冲动,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外贸:记住一个“专”字


  现在的情况是,出口已经初步回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个百分点;行业贸易顺差同比增长12%,出口竞争力系数比上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呼吁:一定要为出口创造氛围。我们20%的销售额是出口,出口下滑意味着工业下滑,意味着增长下降,意味着失业增加。张小济说,因危机造成的出口“过剩产能”要保不能压,不能因暂时困难就轻言过剩。保住出口才能保住未来的市场,保住发展基础和就业机会。“市场就在那里,现在关键是看企业能占到多大份额。”


  对此,江苏的大型纺织企业———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国新深有感触。“面对经济危机,消费者也许没钱买西装了,但是衬衣和裤子还是得穿啊。”尹国新说,只要不回到原始社会,什么时候人都要穿衣服。冷静下来思考,服装消费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动。


  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想守住甚至扩大自己的出口份额,原地踏步是不行的。


  今年1~6月份,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外贸以两位数增长,利润增长达到了3位数。


  逆势增长的秘诀何在?“那就是一个字,专!”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说,要专业,更重要的是专心。不是说今天股票好我去上市,明天说房地产行我就去搞房地产,做纺织就要专心做进去。在此基础上,在市场、生产、技术、环保等方面做到专业。


  3年前,东渡集团就把贸易中心放在了新加坡,收购当地一家加工企业,依靠自己承接一手订单,在中国香港、韩国首尔和美国、欧洲等地也设立了办事处,实现了接单前移;为了把生产向外拓展,东渡集团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合作参股控股了5家工厂直接生产,有6000多名工人。通过5年研发,东渡集团在国内第一个把植物染料用在针织面料上,并申请了专利,制定价格也有了话语权。环保生产方面,东渡集团回用了50%的污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效拓展了赢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