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越位”染指眼镜行

美多“百姓店”叫板直通车

  在业内人士看来,眼镜超市的模式至少需要面对两大挑战:一是需要占有甚至垄断特定资源,才能保证低价优势;二是纯价格的利器对消费者是否持续有效。

  中国最大的眼镜门户网站——眼镜人的首页上,关于“你认为眼镜超市有发展前途吗?”的网络调查颇为显眼。结果显示,22%的网民认为“大有可为”,49%的网民认为“没有生命力”,30%的网民认为“有待观察”。

  从事眼镜批发行业十数年的元云锐,是“大有可为”的绝对拥护者。他在西安、沈阳等城市攻城掠地小有建树后,今年五一大举南下广州,在江南商业街等地开设“美多眼镜超市”,并放出豪言:年内在广州铺出10家眼镜超市,全为直营模式,坦言要复制直通车眼镜模式,再掀眼镜“比平价低1/3的风暴”。

  问题是,简单的复制当然不能给产业和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眼镜直通车自己目前也放缓复制自己的步伐,跟随者命运又如何?据直通车董事长司徒尚炎透露,广州眼镜直通车的门店数将从原有的17家调整为15家,“为了确保现金流充足,暂不考虑扩充规模。”

  当然,眼镜超市的生命力仍然存在,关键是如何细分市场。美多眼镜超市总经理元云锐认为,眼镜直通车在平价与利润之间存在悖论。“尽管直通车的售价要比同行便宜1/3~1/2,但因为缺乏有效竞争,价格还是虚高。”

  素来,价格之争是摆在桌面上的挑衅。元云锐亮出来的美多眼镜零售标价:同个品牌、同个款样、同个色号的镜架,要比直通车再低1/3~1/2.然而,更让记者惊讶的是,美多竟然有数十个跟直通车相同型号的知名品牌,零售价格都低于直通车报价的1/2.

  但司徒尚炎却显得很豁达,认为美多眼镜超市的加入,会加速整个社会对眼镜超市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他向记者戏称“绝不会向眼镜商会那样(封杀)”。同时也直指美多“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两个品牌款号,尚不具备可比性,关键是要看整体的定价。”司徒尚炎直刺行业发展软肋——国内眼镜品牌数万个,各家眼镜店都在经营不同的品牌,不具备直接比较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降价也很难显示出竞争优势。服务是最大的变数,也是最后的一锤。元云锐亮剑——在广州率先推出“视光顾问、免费眼部按摩、售后跟踪服务”,并将眼镜加工周转单和加工商品检验记录随货交给消费者。

制造商“越位”染指眼镜行

  5月1日,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深圳慧明眼镜公司董事长李照教在深圳南山海岸路开了一家400平米的眼镜行——静文爱眼,没有舞狮放炮,不见广告狂轰。举措低调,却一下子打破“眼镜制造商不做终端零售”的行规,“越位”实质可谓石破天惊。

  “眼镜零售业是典型的资本、资源密集型行业,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眼镜品牌品类支撑,便很难形成对顾客的吸引。但是这个行业分工制造明细程度可比汽车工业,板材或是合金,镜架材质不同,制造商也不同,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副眼镜,拼起来要用到好多个制造商的资源。”美多眼镜超市总裁元云锐认为,全中国大大小小的眼镜牌子加起来不下十万个,而中国眼镜制造工业已经是“精耕细作”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打通上下游资源,整合供应链“看起来很美,但很难推行”。

  实际上,国内眼镜零售市场的主流企业往往都需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收购、合并,实现销售网络的快速延展,以连锁店的规模优势获取行业竞争的话语权。比如在2005-2006年,全球最大眼镜生产及销售商意大利陆逊梯卡(Luxottica)集团便一举收购北京雪亮眼镜、广州明廊眼镜和上海现代光学眼镜三家大型眼睛连锁企业,形成在中国两三百家眼镜店的渠道优势。

  行业如此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眼镜市场长时间被渠道大鳄把持,眼镜终端售价虚高,制造商现金回流折让,资本收益率走低。“眼下,眼镜制造商的出厂价比原来大都减少1/4,不少厂家经营亏损,已经裁员停产。”在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李照教看来,眼镜制造商是“给别人做嫁妆”,他坦言,向终端零售商转型也是“利益驱使”。

出路在眼镜消费潮流化?

  套用一句广告词,都说自家的数据好,你说听谁的吧?

  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李照教认为,如果不是在正规门店购买,即便款号色号相同的国际名牌眼镜,还有真正从海关进口的“正品”和找国内厂家仿牌的“水货”之分。摆在眼前的状况是,中国的眼镜消费都是以满足功能需求为主,而在国外,眼镜是重要的配饰品,跟着时尚潮流走,消费量很大。这正是中国眼镜产业产能过剩,品牌生产消费意识较弱的症结所在。

  值得美多眼镜超市元云锐期许的未来同样是,中国眼镜消费潮流化的指日可待。只不过,在元云锐眼里“引导消费者正装配金边眼镜,牛仔装配板材眼镜……,关键还是要把价格降下来先。”元云锐告诉记者,美多眼镜超市的母公司是信江眼镜批发市场,出身背景已经造就他们要“为百姓造平价眼镜”。

  而李照教执掌的深圳慧明眼镜公司,本身就是Luxottica的供应商,擅长高档眼镜制作。由此衍生的“静文爱眼”眼镜专卖店,打出娘胎便赋予“为精英制个性眼镜”的使命。

  同在广东,同为眼镜行业,同样押宝市场空间在消费潮流上,但是不同的背景,决定了美多和“静文爱眼”不同的资源禀赋,最终能否成就他们不同行业标杆形象,改写眼镜消费文化?业界冷眼旁观。

(注:明廊眼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陈青为化名)

视点

G D P对眼镜零售的传导作用将显现

数据

  ·法国依视路公司调查,中国眼镜市场消费量约1.2亿片,产值只有1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的消费总量也是1.2亿片左右,产值却高达150亿美元。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近视人口总量达到4亿,占总人口30%.而且,国内近视人口每年以新增3000万的速度增长。中国眼镜行业消费市场总容量已达到400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被分布在全国的数万家眼镜店瓜分,平均到每个眼镜店也就只有几十万的销售额。

预期

  目前眼镜零售业人力成本同比上升15%,租金上升10%-20%,其他成本上升5%-20%,整体成本上升的同时,消费者信心却由于金融风暴影响而下降。2008年眼镜零售业在国内股灾、金融海啸等多重国内国际因素影响下,销售总额直线下滑15%-20%.G D P对眼镜零售的传导作用,在2009年3月份真正显现,社会消费品市场在下一阶段,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

瓶颈

    现在许多眼镜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天数远大于对供应商的付款天数,如某些零售企业商品平均周转天数为60天,而供应商平均付款天数为30天。如果供应商流动资金不足,就会产生断货、缺货等行为。如果有较多上游的供应厂商出现资金链问题,眼镜零售连锁企业必将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