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零售的“三角债”

眼镜零售的“三角债”

  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国眼镜市场曾经的盈利典范———期货销售模式遭遇滑铁卢。在制造领域节节败退的背景下,中国眼镜零售的好景也已经不再。

  来自w ind资讯跟踪的数据显示,2009年2月,中国眼镜制造负债合计869682.7万元,负债同比增长17 .43%;中国眼镜制造产成品132634.2万元,产成品同比增长速度由金融危机前的22.53%放缓至目前的2.87%.这意味着,承受资金重压的眼镜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用现金交易的方式出货。

  在此之前,除了雷鹏、花花公子等国际名牌眼镜上架任何一家渠道终端,都是采取现金铺货,价格体系颇为稳定、透明。宝岛、东方等多数传统眼镜专卖店是用“期货”经营,即通过各级代理商或经销商,直接将国产眼镜的货品铺给终端零售,按照销量情况来分配利润。一般来说,这种模式的进货价要比现金铺货贵15%左右,但零售商无须承担库存风险,而且销售完毕后才结账,无须占用经营资金,铺租成了最大的经营成本。

  容易导致的结果是,“三角债”风险高企,业内企业资本收益率降低,最终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2008年9月,几乎就在金融风暴正式登陆的同一时间,江苏省大丰市当地最大的眼镜连锁店——康明眼镜轰然倒地。

眼镜超市逆市降价

  一叶知秋。眼镜市场需要整合,因为整合后才能够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早在2005年,眼镜直通车董事长司徒尚炎就洞察到这一商机。他在中国首拓眼镜超市模式,新开眼镜直通车,打破传统眼镜店选址旺街旺铺的做法,剑走偏门,将节省下来的铺租成本投放到进货渠道———一律现金进货,同城同货相比,售价直降1/3~1/2,迅速崛起。

  “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损害了广大眼镜业经营者的利益……(因此)商会零售委员会呼吁广大会员共同抵制这种损人利己做法,抵制与直通车经营所有雷同的眼镜品牌,以维护自己利益。”这是当年广州眼镜商会发出《致全体零售商和批发商的一封信》的内容,一度试图“封杀”薄利多销的眼镜超市经营模式。

但时至今日,“谁还会通过代理商来进货呀?!光在广州,我们就有四十多家店,这么大的盘子足够支撑直接从厂家进货,绕开中间环节,我们也有低至198元/副的平价镜架。”广州明廊眼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陈青说,在眼镜业跑马圈地的连锁发展过程中,仅靠商业模式是不足以保持一马当先的,因为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很容易被人模仿,终极角力在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