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服装业亟待全面转型升级

全球纺织网7月17日讯 金融危机中,以服装成衣为主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受到的冲击最大。日前,记者在广东商业联合会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主办的品牌服装2009冬季新品发布会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粤服装企业减产30%以上。然而品牌服装却逆势增长,广东不少著名的服装品牌逆势实现了强劲增长。


  销售“寒冬”品牌时装透出生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形势下,外贸严重受阻,内销渠道虽依然畅通,但需求量已呈下降趋势,订货会数量虽然能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规模已较去年小了很多,企业普遍减产30%以上。无疑服装业还未走出“寒冬”。


  中国服装协会理事谭昊成告诉记者,外向型服装企业已经大量倒闭,能幸存的大多须靠外贸和内销“两条腿走路”,但是因为自主品牌对企业提出了营销策略和管理模式转变的两重挑战,并不能在短期内完成,粤服装企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各服装企业平均减产30%以上。


  酷潮服饰集团市场及企划部经理李海波介绍,目前中国国内服装市场已趋饱和,而国际品牌和品牌代理机构又纷纷选择于今年扩大在华业务。国际服装品牌的冲击无疑是对民族品牌的另一挑战。如果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服装这一行是越来越难做了。


  但是,不少品牌时装却在这个销售“寒冬”中逆势飞扬。通伟集团是中山沙溪最大的服装OEM企业,今年初至今的销售额外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霞湖世家的订单排到了今年5月以后。而新新洋服装(华人礼服)公司负责人陈福星告诉记者,这两年在中山、广州、常州、上海、北京的专卖店已陆续开业,销售势头非常好。


  尴尬现状:大而不强的产业群


  虽然广东品牌服装的表现在销售“寒冬”中提振了人们信心,但绝大多数服装企业,依然是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谭昊成说,广东服装是毫无争议的服装大省,在服装产量、服装企业数量、产品出口额等方面均称得上是全国的第一,但广东服装不得不面对一个这样的尴尬事实:缺乏全国性的叫得响的大品牌。广东服装在打造品牌方面不仅仅远落后于上海、浙江宁波、温州等地,甚至已经不及近年频频发力的福建晋江。


  谭昊成认为,广东服装产业群比较多,全省有名的纺织产业群多达19个,这也是广东服装的一个引以为荣的优势。但遗憾的是,很多产业群都缺乏叫得响的领军品牌,各产业群里的企业间主要还是低层次的相互模仿和抄袭,眼光短浅。即使有的企业想做品牌也看不到身边发展借鉴的成功模式。同时,各地政府对产业群也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政府在扶持地方产业群的同时,过于追求企业的“量”而忽略了企业的“质”,没有去着力提升产业群各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产业群大而不强,只能在批发市场唱唱主角。


  以顺德均安为例,堂堂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却没有一个全国叫得响的牛仔品牌。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认为,广东服装企业主们的一个通病是:过于注重实利,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今天如有钱赚就一般不会去考虑明天。品牌意识普遍淡薄,还没有意识到品牌经营是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


  分析


  广东服装品牌之路


  该怎样走?


  “一个地域性的产业,如果没有大牌的支撑,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也必将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样的产业群终究也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和一个大的工厂无异。”陈树津说,盐步内衣直到出了个嘉莉诗、奥丽侬,才真正奠定了盐步内衣的品牌地位。以纯很为虎门女装挣了口气,也带动了一批发力的后来者,所以虎门的服装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服装协会理事谭昊成认为,广东不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但没有把这些设计师的优势转化为品牌资源,很多设计师与企业老板的合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优势,而且很多企业对服装设计还是不够重视,产品开发仅以抄版为主,这就使得品牌风格很难定型。


  中山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金宗武表示,自创品牌除了生产与质量控制,还涉及到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公司管理等科学化运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所以必须要靠政府建立平台,扶持企业创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