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突围 广东眼镜重走鞋服之路?

广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和最前沿的阵地,同时也我国众多商品最高技术的代名词。同样一双鞋子,即使用料、款式、做工完全一样,标上“广东制造”四字,就比标上“温州制造”或“福建制造”贵一档或半档的价格。同样的道理,即使材料、、款式、做工完全相同的一副眼镜,只要贴上“广东制造”的标签,就比贴上“温州制造”或“福建制造”的标签贵一档或半档的价格,这就是“广东制造”的含金量所在。

  广东的制造氛围和广东人的认真与执着,将制造做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广东制造”四个字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保证,而且蕴涵了一定溢价的附加价值。令遗憾的是广东制造业者并没有将制造的优势适时的转化为品牌优势,不仅输掉了国内十三亿人口的市场,而且在产业过剩、国际市场出现大副波时走上了关门的不归路。今天人们在国内市场不仅见不到多少广东的鞋企品牌,即使有百丽、达芙尼等少数鞋品牌而且广东曾经名东一时的制鞋工厂,即使没有关门,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在。而是温州、福建的鞋品牌却在国内稳步上升。

  从我国市场目前知名度高的鞋品牌比较图表中我们发现,广东虽然也有百丽、达芙尼两大品牌,但是全是台资企业所创,民营企业没有一家。而温州则全是民营企业所创的品牌。或许令多数广东民营企业家想不到的是仅红蜻蜓皮鞋在广东市场的年销售额早已过亿。至于服装品牌,广东更是汗颜,目前国内市场上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几乎被浙江所垄断。

  鞋服品牌已经落伍,而在眼镜品牌方面广东的民营眼镜企业也面临集体掉队的危险。在金融危机深入影响的今天,温州、厦门等地眼镜制造工厂都在努力谋求内销突围,而广东民营眼镜制造企业则拘泥于制造与出口的挣扎,对国内13亿人口的市场视若未见。

 

集体失败累在心头

  在厦门眼镜品牌渐成气候、温州眼镜工厂谋求品牌突围的今天,广东民营眼镜工厂却集体限入了失败的困惑。

  广东民营眼镜制造企业并不是不想进行内销突围,而是早已涉足内销,付出过努力和激情,至今看不到多少成功的希望。无论是先达眼镜的Q麦、还是万通眼镜的李白、抑或是做奥运的标诚、以及早已开始做内销    所有企业的内销品牌离成功都还很远。从而造成了一种集体失败的阴影,以至于在其他企业大举进行内销突围之时,广东民营眼镜制造企业已是累在心头。

成亦执着败亦执着

  虽然执着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是一个褒义词,广东民营眼镜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也眼镜行业中最认真和最执着企业负责人之一,多数企业负责人一直专注于眼镜领域,并没有进入地产、矿产等其他领域,也是基于对眼镜的执着,多数企业先后进入了内销市场。令人遗憾的是,过度的执着就可能延伸为固执和过度的自信,由于之前进入广东内销的民营工厂都是外销方面成功的企业,形成了一种成功的清傲和过度的自信,对内销市场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凭着企业负责人美好理想和开始时的激情,勇敢进入,殊不知内销和外贸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做法,美好愿望遭遇现实差距,使得大家越做越累。
大势所趋渠道为王

  即使广东民营眼镜制造企业在内销方面已经做得很累,但是不得不面对大势所趋渠道为王的残酷现实。虽然当前广东在制造方面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温州部分工厂早已经发起超于广东的攻势,少数企业的制造水平已经超于广东民营眼镜工厂接近或达到港资企业的水平,从而使得广东眼镜工厂的制造优势在逐步消失,如果广东眼镜制造工厂不在内销突围方面跟上,在外销的竞争中将逐步处于劣势。

  而且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内销突围也是广东民营眼镜企业唯一的出路,规模与实力无法与港、台资企业比,成本拼不过温州与其他地方同行,制造水平不可能永远领先,惟有内销突围建立企业自己的销售渠道,摆脱对外销的过渡依赖,方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道,否则极有可能重走鞋服路,败在渠道面前。

内销突围心态归零

  没有自有渠道和品牌,广东眼镜制造夜迟早都将消失,就向制造业从欧美向日韩又从日韩向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转移一样,这是谁也无法逆转的大趋势。

  对于广东眼镜制造业而言,在外贸直线下滑的今天,谋求内销突围逐步建立自有的销售渠道既是大势所需,也是企业产到产销转型的最佳时机,一旦温州眼镜品牌全面崛起,与厦门眼镜品牌互相辉映,广东眼镜制造业要想再后来居上,并在国内市场分得一杯羹,势必难上加难。

  累不是放弃的理由,即使失败也并不可怕,虽然笔者并没有将广东眼镜工厂内销归于集体失败,相信多数心中也多少有一些失败的滋味。相信广东民营眼镜工厂只要依然有专注于眼镜的那份执着,忘掉外销成功的经验与成功后的清奥和自负,定能走上内销成功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