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菜价随行就市伤及菜农和消费者
菜农今年把钱可挣扎咧!邻家大妈每次买菜回来都会感叹。真的吗?一不愿披露姓名的蔬菜贩运商说,西葫芦从阎良区蔬菜种植地头收购价1毛多,拉到西安批发价10元一塑料袋,约40-50斤。菜农赔了,他也是白辛苦不挣钱。
在市场如此好的情况下,还有菜农赔本,菜价行情不好时可想而知。
实际上,近几年菜农种菜亏本折钱的事已不是新闻。前年,阎良区芹菜大丰收,成堆的芹菜堆积地头无人问津,菜农赔钱伤心落泪,引发出“芹菜事件”。去年,渭北个别县大蒜丰收,市场大蒜价格比田头收购价还低,同样出现“蒜”贱伤农情景——急于腾出地种玉米的农民含泪将大蒜挖出,抛于田头地坎、沟边河沿。亲身经历的人现在回忆起当时境况,仍印象深刻——石川河两岸,满眼苍茫,蒜臭扑鼻。
事实证明,时而波峰如脱缰野马,时而谷底似冻僵之蛇,菜价仅靠市场自行调节,随行就市决定其价格,不但影响消费者,也伤及菜农和蔬菜产业。
目前,影响蔬菜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刚性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菜农信息不灵、产销脱节,销售环节过长、中间费用大或者商家暴利等。在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在政策支持、产业规划布局、乃至市场调整中大有可为,有很多需要介入、甚至引导的工作。“有形的手”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比如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可以制订相关扶持政策,支持蔬菜产业发展满足刚性需求;财政部门设立相应的基金,用于在菜价极低时补贴菜农;商贸、供销社等流通部门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为菜农提供各种销售信息或者其他便利条件。如在去年渭北个别县大蒜滞销时,西安市场的大蒜价格还是相当高的,如果政府部门及时提供信息、甚至无偿提供运输工具将产品运至大城市,菜农就不至于受到惨重损失。在当下菜价高的情况下,政府是否可以采用减免销售环节相关费用、有组织地调运一些低价菜补贴低保居民等措施,尝试着来平抑高的菜价呢。
此前,农民种粮,国家有“粮补”;养猪,国家有“能繁母猪补贴”,一些地方甚至还有“建圈补贴”,唯独种菜没有补贴。这种情况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泾阳县蔬菜局何选民局长说,根据省上新推出的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和蔬菜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政策,今年一个菜农平均可以获得近万元的政府产业资金支持。这个支持力度是从没有过的,预计三五年后,泾阳县设施蔬菜面积可以达到20万亩。
此前两年,泾阳县周边两个县市设施蔬菜面积总共才增加了500亩。
试想,如果我们早几年对此有所布局,那么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消费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缺口。
除了资金支持外,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政府在蔬菜产业规划布局方面也需相应调整,有所侧重。在今年蔬菜价格战中,周边省份能大举“入侵”陕西蔬菜市场,核心的问题一是“热钱”多,一是交通便利。这种季节性、远途流通方式产生的实际结果,颇能给人启示。
近几年,关中尤其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迅猛,原来西安城区周边的菜地几乎全部变为住宅区、工业园。新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是逐渐向外围扩展,还是跨区域调整,值得思考。跨区域在无霜期短、雨水丰沛、年均气温高的地方发展蔬菜产业,不但支持了当地产业振兴,还减少了产业成本。过去,秦山汉水相阻,陕南的蔬菜、农副产品运过来困难重重,相应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随着西汉、西康、西商高速公路的开通,这些产业瓶颈已彻底打破。自诩为关中后花园的陕南,是否可以充分依托中心城市的消费能力,把自己建设成为西安乃至西北的“大菜园”。陕南地区蔬菜产业的快速兴起,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的需求,也使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稀少和落后的地区突破发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