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鞋企出口短期内难现根本性反转

5月7日,第105届广交会正式落下帷幕。广交会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在这个为期23天的展会中,根据数据显示,出口成交额比降接近17%。


  在这一大背景下,再次让不少泉州企业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业内人士指出,出口企业的集中拿单期是每年的3月和4月,而随着广交会的结束,外贸形势已经逐渐明朗,从广交会传出的信息来看,泉州的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在年内很难出现反转。


        门可罗雀的展位


  黄艳香所在的展位是过道中的第二排,好位置并没有给她们公司带来太多的人气。将近三天的时间里,她所接待的采购商还不到20人。


  5月5日,当记者见到黄艳香的时候,她正低着头看着那份广交会会讯。对她而言,这是一个无聊的下午,因为鲜有采购商光临,她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扔在摊位上的那几份报纸。


  对于这种无聊,黄艳香已经习以为常。黄艳香是晋江振兴鞋塑有限公司的业务员,这是她第一次代表公司参加广交会,在得到消息之初,黄艳香曾为这个难得的出差机会高兴过一阵子。不过,真正到了现场,她开始有点后悔。


  黄艳香所在的展位是过道中的第二排,这原本是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但是,好位置并没有给她们公司带来太多的人气。从5月3日广交会第三期开幕直到5月5日下午接受记者的采访,据她粗略估计,在这将近三天的时间里,她所接待的采购商还不到20人。“大多数是问一下价格就走人,真正能坐下来谈的少之又少。”


  在振兴鞋塑展位的周围,数十家泉州鞋企分布其间,不过,这些鞋企的业务员们的遭遇,多数与黄艳香相似,记者在周围观察了1个多小时,因为客人寥寥无几,这些业务员们要么聚在一起侃起大山,更多则是靠着手中的几份报纸打发时光。 


  当然,在参展的众多泉州企业中,也有不少稍微较为红火的展位,大森制衣就是其中的一例。大森制衣是广交会的常客,在严峻的出口形势下,大森制衣对今年的广交会格外重视,派出了10多个人的团队,而且展位紧挨展馆入口,这种“区位”优势,让大森制衣的展位成为不少采购商的第一站。

 
  不过,即便如此,在大森制衣业务部副总经理刘正华看来,广交会第三期的采购商比去年同期至少下降了三成以上。而根据广交会官方的统计,这一数字是同比下降5.2%。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多数泉州企业展位的冷清,不少浙江企业的展位却受到采购商的热捧。在泉州鞋企较为集中的区域里,有一家名为博洋的台州运动鞋企业格外显眼,在这家企业的展位内,因为产品设计新颖,加上价格合理,采购商络绎不绝。这让黄艳香颇为羡慕,“人家的业务员怎么说还有事情做,总比我这样干坐着好。”而泉州一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则有点愤愤不平,“泉州鞋企的生意全被这家台州企业抢走了。” 


  同样的“风景”还出现在服装展区,在这个展区中,一个被泉州服装企业包围的浙江企业的展位里,人头攒动,与周遭泉州服装企业的冷清形成鲜明反照。


  亏本也愿意做的买卖 


  一旦没有订单,企业关掉以后,想再恢复起来就很难,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住生产,只要保住了,也就意味着还会有机会。


  在冷清之外,一降再降的价格也不断刺激着泉州企业的神经。在记者走访的数十家企业中,普遍反映产品价格比去年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 


  “现在采购商都精得很,知道我们出口退税下调,他们就拼命压价。”速鹏(泉州)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员从展位上拿下一只鞋子,“这双鞋子去年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是64元,现在我们的报价是60元,采购商还嫌贵。”


  据该业务员介绍,来参展之前,速鹏的高层就已对形势作出预判,在他们看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购买力下降,对产品价格要求会更加苛刻,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的增加,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采购商肯定会压低价格。“基于这种预判,我们的报价已经比去年低了不少,但采购商还是不买账。”

 
  相比速鹏的主动降价,不少泉州企业的降价则更为无奈。据泉州鞋类出口龙头企业的负责人透露,过年以来,因为订单的减少,有不少企业已经大规模减少生产线。“去年倒掉的都是小企业,但今年一些规模以上企业也受到了冲击。”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在他与多家鞋类出口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大家普遍的感受是,目前多数企业的订单仅能维持到6月底。而根据鞋类产品出口的规律,一般至少要提前两个月接单,如果在5月份还无法落实订单,也就意味着7月份企业的持续生产将成为问题。 


  在随后记者对速鹏、世通、振兴、益利达等多家鞋类出口企业的采访中,这些企业的说法与上述负责人基本一致。 


  上述负责人的说法从官方也可以得到印证,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泉州鞋类出口比降超过五成,而前三个月,纺织、鞋服等重点行业的工业用电量也同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不惜牺牲利润,大打价格战的做法并不难理解。毕竟,现在大家考虑更多的是生存问题,“一旦没有订单,企业关掉以后,想再恢复起来就很难,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住生产,只要保住了,也就意味着还会有机会。”刘正华告诉记者。 


  在这种心态的左右下,有不少企业即便是亏本买卖也不愿意放过。“很简单的道理,即便这一单亏了0.5美分,但下一单可能挣个1美分,这样就补回来了,重要的是保住了生产。”


  降价并未带来充裕订单

 
  根据泉州官方的统计,在这次广交会上,泉州企业订单同比下降的幅度与广交会整体形势相仿。这也意味着,泉州外贸出口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广交会之于中国的外贸行业而言,从来都有着“一叶知秋”的意味,对于泉州的众多出口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本届广交会也因此成为各方研判下半年外贸形势的一个窗口。

 
  按照规律,出口企业订单一般集中在3月和4月签订,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要到5月才会更加明朗,而在今年2月中旬泉州市召开的一次外经贸会议上,省外经贸厅厅长杨彪在分析外贸形势时将这一时点指向广交会。

 
  在此前的几个月里,泉州市外贸出口出现了一个月上涨,紧接着下跌的交替,这也给官方在对出口形势的研判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从本届广交会上传出的信息来看,泉州出口所面临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外购买力大幅下降,对低端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一趋势在本届广交会上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根据官方传出的信息显示,在本届广交会上,泉州产品的价格普降8%到12%。

 
  但价格下降并没有带来充裕的订单,根据泉州官方的统计,在这次广交会上,泉州企业订单同比下降的幅度与广交会整体形势相仿。但根据多家参展企业的估算,实际签约率可能比官方统计数据还要糟糕。这也意味着,泉州外贸出口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这种形势也符合泉州市政府研究中心一人士预期,该人士认为,泉州外贸出口面临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这包括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更低,部分泉州市传统出口市场有转向订购的趋向的冲击,而其中,部分因素已经是不可逆。“这些因素决定了泉州外贸出口在短期内很难出现根本性的反转。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传统产业的崛起,去年很多东莞台资企业搬到了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这些企业相比泉州企业,产品质量其实已经相差无几,但依靠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的价格优势已经比较明显。”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认为,东南亚国家的冲击,将是泉州制造需要引起重视的挑战。 


  而目前,令泉州官方担心的是,从本届广交会的情况来看,不少外贸企业7月份以后的订单已然没有着落,如果这种现状无法迅速改变,下半年将有更多的外贸企业不得不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