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企以自主创新羸得反周期发展

全球纺织网4月13日讯 “金融危机之下,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创新。”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以下简称“安踏”)主席丁志忠说,五年前,安踏的研发费用不足一千万元,到了2009年,研发费用上升至1亿元,不断有创新产品面市。事实证明,安踏在创新上的投入没有白费,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订货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

 


  “创新帮了企业的大忙,新工艺、新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好效益。”福建省经贸委的相关人士如是表示。3月中旬,福建省经贸委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福建工业企业拥有新产品项目3.33万个,比上年增长15.9%;实现新产品产值224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20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实现新产品利税总额25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而在创新投入上,福建企业也不吝啬,2008年,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17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支出达112.17亿元。自主创新,成企业脱困的“看家法宝”

 


  “一双鞋子摆出来,款式、用料差不多,消费者根本分不出是哪个品牌的。企业没有关注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只顾简单模仿、低头生产,以至于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价廉的‘大路货’再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福建省鞋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建说。

 


  实际上,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福建鞋企面临的市场压力不仅仅是款式上的创新。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皮鞋启动了相关程序,将已征收了两年的16.5%反倾销税再延长12至15个月,另外,国际贸易中屡屡出现“环保壁垒”,如输欧的劳保鞋要通过欧盟CE安全认证,对制鞋用皮的PCP残留量要进行严格测定等,这些使得福建鞋企遭受多重打击。

 


  危机中,却也有企业创造出业绩奇迹――它们的业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同比上升,竞争力也日益增强。成绩的取得源于企业的创新。

 


  采访中,丁志忠忍不住“夸”起公司的研发团队。2005年,安踏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运动科学实验室,截至2008年,实验室已经为企业贡献了超过41项国家级专利。2009年,实验室根据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将“舒感胶”、“专业运动员脚型资料库”、“人体工学的立体剪裁”等新技术派上用场,可为企业研发上千种新产品,款式将突破1万种,这些新产品不仅不会降价,部分产品的售价还会上涨10%左右。“创新让我们从容应对危机,让企业保持活力、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丁志忠说。

 


  尝到自主创新“甜头”的远不止安踏一家。作为福建通讯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后起之秀”,福建卓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一直无法大展拳脚,公司副总经理余全将原因归结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来,该公司有一个自行开发的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的却是别家公司。去年下半年,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要求重新签定合同、提高“身价”,对此,余全不能接受。可现实的难题摆在面前――没有技术支持,这个平台只是一个摆设。痛定思痛,余全中断了和这家公司的合作,将公司的技术骨干组织起来,自行开发一套后台技术软件。经测试,该软件在功能上超越了之前的软件,而且娱乐性也增加了,用户的反应良好。“自主研发让我们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说,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想多元化发展不再是梦想。”尝到创新甜头的余全对记者说,公司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平台,目前技术人员正合力研发设计一套手机游戏软件。

 


  对此,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晓亮表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福建出口企业日子难过,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以低价占领市场,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企业举步维艰,而一些注重新产品、新工艺自主研发,掌握住核心技术,从而牢牢掌握市场和赢利主动权的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并得以持续发展。在危机面前,是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领跑者还是跟随者值得闽企深思。

 


  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大胆自主创新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除了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无疑给企业出了一道难题。

 


  采访中,晋江某纺织企业老板周程得知福建一家上市鞋企为加大对鞋服质量与安全的检测,投入近30万元建立全省首个“高精度恒温恒湿实验室”后羡慕不已。他一脸为难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创新是必要的。但是,无论是购买设备、引进人才还是自主研发,都需要钱,而偏偏当下企业最缺的就是钱。今年春节前,我们企业可用的流动资金只有300多万元,是先保证员工的工资、奖金还是先还部分的贷款或是留作来年的研发费用,我犹豫了许久。”经过再三考虑,周程决定将300多万元对半分,一半给员工发了工资和年奖,还有一半用于今年的研发。尽管如此,但他仍不敢轻易将150万元投入研发,因为他担心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存在,如,客户宁愿接受市场上已经应用成熟哪怕有些老旧的技术或产品,也不愿意接受一些新技术。

 


  实际上,周程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正是不少企业在寻求创新中碰到的最大阻力。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家企业中,有12家企业表示,资金不足已然成为企业创新的“绊脚石”。泉州恒联信息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黄为尚告诉记者:“创新不仅在于一个‘新’字,还在于一个‘快’字,而企业能否实现又快又新,资金是基本保障,若是资金得不到保障,买不起新设备、研制不出新工艺、新技术,自主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国家出台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助企业一臂之力。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采访中,泉州市地税局直属分局副局长陈志雄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泉州一家年销售额为1亿元的企业为例,2008年度该企业经审核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项目,按研发费用为销售额的3%,即300万元。按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50%加计扣除,也就是150万元,按企业所得税率25%计算,即通过税前扣除的优惠,该企业可以节省成本费用37.5万元。“无论是当期的创新研发投入,还是投入之后形成无形资产,企业都可以在新税法中找到适合的加计扣除方法。此举加快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周转和回收,降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陈志雄如是说。

 


  创新平台,带动企业整体创新上新台阶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这个道理不仅大企业明白,中小企业更加清楚。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企业掌握信息较少、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技术人员少,受这些条件限制,从事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效益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借助外界条件来满足其创新的需求。因此,有专家表示,在创新上中小企业无须和大企业“硬碰硬”,应当正视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创新策略。

 


  大企业在创新上大手笔的投入是很多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税前抵扣的税收政策很实惠,但这种实惠落实不到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根本没钱、没人、没条件进行创新。”晋江一家小型纺织企业老板陈旭告诉记者,运气好的小企业为大企业代工,勉强维持经营,而揽不到活干的小企业只能等着倒闭了。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将从何而来呢?

 


  王建告诉记者,有的大企业花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创建了一个创新实验室,用了不到一年或者做了几次实验,就空闲下来了。“大企业浪费的这个资源恰恰是小企业得不到的。如果能让中小企业搭上大企业创新的‘顺风车’,利用大企业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一来能避免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二来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刚刚加入福州动漫基地的幽谷动漫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潘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动漫基地就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不必花上十几万元的代价送技术人员到日本培训,因为最新的技术在基地里就能找到,大企业的技术骨干就充当了培训师的角色,为我们小企业输送创新技术人才。”

 


  福建省经贸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政府搭建的公共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创新合作中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此外,推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机制,将使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在信息、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方面,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享,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建立起长效的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