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府采购再现丝路新辉煌
在夯实基础、重点突破、依法规范、优化服务总体思路的指引下,甘肃政府采购以细节为突破、以制度为保障
田冬梅
“甘肃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尽管已没有丝路往昔的辉煌,但扎根于此的政府采购却并未因此落后。”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堋开门见山的一席话,让记者对甘肃的政府采购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堋之所以信心满满,源于他的一套独特的政府采购发展理念。他认为,扎根于甘肃的政府采购,不能单一地追求采购规模的扩大,而是要注重提高每一笔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采购要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多办事的功能,在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扩大采购规模。
农家书屋展民生
“农家书屋不仅带给农民很大的改变,也让政府采购扎根甘肃。”说起这项影响最广的民生项目,李堋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甘肃的农村自从有了书屋,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学知识、学文化的人多了,农家书屋把‘一潭死水’变成了‘一江春水’,同时也正帮着祖祖辈辈和黄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走向文明和富裕。农家书屋是我们甘肃的特色,这项利民工程给甘肃农村的发展带来实惠,政府采购能够参与其中既是荣耀也是责任。”那么政府采购在农家书屋出版物的采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据甘肃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办主任李有定介绍,2008年甘肃省政府将农家书屋工程纳入为民所办的14件实事之一,随之4000家书屋出版物的采购重任首次落在政府采购的肩上。说起刚刚完成的这次采购,李有定仍然十分兴奋。他说:“甘肃东西狭长达1000多公里,地域特点明显,而农家书屋出版物的采购也要依地域不同进行种类的区分。同时,少数民族语言的图书也必不可少,这对政府采购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次采购的时间也非常紧迫,甘肃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张健回忆道:“此次出版物的采购,要求在50天时间内将2000多种、800多万册出版物送入书屋,时间紧、任务重。采购中心经过对图书市场实地调研、会同采购方和项目负责人召开会议、听取项目适用范围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才最终确定了采购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打响了农家书屋采购的‘第一枪’。”
“此次书屋出版物的采购,在省采购办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达到了为农民办实事的目的。同时,优质高效采购工作也得到了甘肃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的一致好评。”张健骄傲地告诉记者。
其实在甘肃不只是农家书屋,很多的民生项目中都有政府采购的身影。据记者了解,村村通工程、免费教科书、农机具、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等项目都是全省统一采购、统一配发或安装。
不论是农家书屋还是其他的民生项目,政府采购都用最少的钱办了最多的事,对此,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主任魏杰颇有感触,他说:“图书采购在纳入政府采购后,既提高了质量,又节约了资金,高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图书的及时到位。”
制度建设重实践
甘肃的政府采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与这支战斗力强的采购队伍分不开,更与制度的保障分不开。
甘肃政府采购起步于1998年,在10年的发展进程中,省本级共出台制度20多项,涉及采购资金管理、专家管理、信息管理、供应商投诉、非公开招标采购等各个环节。
“我们省政府采购的每一项制度都是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的,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执行性的相关制度。”说起甘肃省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李有定如数家珍。
据他介绍,在20多项制度的保障下甘肃的政府采购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省政府采购规模累计达到193.98亿元,节约资金21.18亿元,采购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展。在努力做好通用类项目采购的同时,甘肃将涉及民生的专用项目也纳入了政府采购的范围,甚至有些部门的国债项目也实行了政府采购。
说起这些李有定颇感欣慰,他说:“我们省资金相对紧张,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专款专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采购通过制度的保障,让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甘肃政府采购曾经的战绩离不开制度,继续前行依然需要制度护航。对此,李有定表示:“政府采购范围、规模都不断在扩大,制度创新亟须跟进。”
内外监督齐步走
“政府采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整个采购过程不仅与采购办、采购中心密不可分,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必不可少。”说起甘肃政府采购在监督机制上的创新,李堋非常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甘肃省出台的《甘肃省省级政府采购现场监督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各自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环节,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由此,甘肃已形成财政、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事前、事中和事后各司其职、共同监督的局面。
财政厅监督局主要负责监督财政资金,包括事前的资金来源、支出是否有必要及采购后的支付是否到位,纪检监察则负责监督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而审计厅则重在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而在执行方面,采购中心在制度的建立和内部运行方面也都非常注重内部的监督。采购中心所有的项目都实行终身负责制,即每个项目都有一个负责人,无论该项目在哪个阶段出现问题,项目负责人都要负主要责任。但项目在执行中并不是一个人完成,而是各组独立分工、相互监督,从标书编制、审核,到招标、评标都是各自独立的,由此实现了充分的内部监督,而且政府采购办对采购中心实行全程的指导和监督。
不仅如此,甘肃省政府采购中心还实现了开标、评标全程录像监督,更让政府采购走在了阳光下。“甘肃政府采购从诞生以来,所有方式的采购都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完成,无监督不开标。”李堋严肃地告诉记者。
甘肃在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的基础上,社会监督也积极跟进。据了解,甘肃目前正在积极拓展社会监督的渠道,如公布政府采购监督举报电话、建立供应商投诉制度等。
尊重供应商权利
严格监督让制度的执行不变样,但人性化招标让甘肃的供应商对政府采购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供应商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招标的过程中更应该尊重供应商的权利,不能亏待了供应商。我们首先从供应商参与投标的细节着手,让供应商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李有定诚恳地向记者表示。
在甘肃省政府采购中心,记者使用触摸式信息查询系统后发现非常便利。据中心主任张健介绍,供应商如果要办事但不知道找什么人,就可以通过点击该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详细的答案,既节省了供应商的时间,也提高了政府采购的效率。而近期的招标项目、相关的制度建设等也在采购中心的另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由此为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便捷获取信息的平台。
甘肃政府采购一个个小细节的改变,赢得了供应商的赞誉。参与甘肃政府采购第一单的甘肃仕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鲁爱科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道:“甘肃政府采购通过10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与供应商共赢的道路,而政府采购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政府采购也更便捷了,我们真的有了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
“通过10年的发展,甘肃政府采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努力,继续做好社会关注和涉及民生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李堋充满信心地谋划着甘肃政府采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