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食品业新锐扳倒跨国行业巨头
对垒双方:美国泰莱公司起诉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产品侵犯其专利
官司耗时两年中国企业花费约2000万人民币
粤食品工业研究所胜诉产品三氯蔗糖获准进入美国
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2004年转制为国有企业。设立“广东广业清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行业百强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广东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正在向产值超亿进军。
泰莱公司
1921年成立于英国,是一家世界顶级的食品配料生产企业;在美洲、欧洲、东南亚等拥有50多个生产工厂,在全球拥有近7000名员工;2007年的销售额约34亿欧元,利润近3亿欧元。
回顾
1
打还是不打?
官司打赢了,李春荣很庆幸自己的头发没有掉一半。
十年前,杭州三和食品厂赢过AK糖美国“337调查”案。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春荣曾向当年负责打官司的厂长“取经”。当时那位厂长指了指自己半秃的头说:“这掉的一半头发,就是打那场官司的代价。”
代价可不只“掉一半头发”这么简单。中国企业应诉“337调查”通常需要支付200万-700万美金的律师费。即使应诉,这种案子的胜诉概率也非常小。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大陆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共76起,胜诉的仅有7起,胜诉概率不及十分之一。
面对可怕的“337调查”,不应诉或败诉往往意味着企业倒闭;即使赢了,也会让企业元气大伤。
2007年4月6日,当得知美国泰莱公司向中国企业发起三氯蔗糖“337调查”时,李春荣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官司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当时非常犹豫”。一方面,上百万美金的律师费,对食品所这样一个年销售额只有七八千万元的单位来说太高昂了,而当时食品所一方对“337调查”的程序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李春荣又对自己和所长王三永“亲手摇瓶子摇出来的技术”难以割舍。
李春荣,北大化学系出身的女能人,说话做事利落得体,精力充沛。她口中“摇瓶子摇出来的技术”,指的是“清怡牌三氯蔗糖”。三氯蔗糖是“升级版”的蔗糖,甜度是蔗糖的600倍,因此在爱甜味又怕肥的美国人那里有很好的市场。
在李春荣和王三永还没开始“摇瓶子”前,世界上只有泰莱一家公司能生产三氯蔗糖,其总部在英国,2003年在美国建厂。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有很多科研院所都在做三氯蔗糖的研发,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
2001年,省食品研究所加紧项目攻关,终于在2003年实现了3吨的小批量生产。
王三永说:“我们在技术攻关的时候就研究过泰莱的资料,是绕开它的专利来完成三氯蔗糖的开发的。 ”基于这种自信,加上母公司广业轻化集团和广业资产经营公司的表态支持,省食品研究所最终决定应诉。
2
小船撼航母
虽然接下案子,但应诉小组对如何打这场官司一无所知。面对泰莱这样一个年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的跨国公司,李春荣感觉就像“小船和航空母舰对撼”。
想赢官司选律师是关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其网站上一将该案件挂出来,省食品研究所几天里的传真机就哗哗哗不停,都是一些美国律师事务所的“毛遂自荐信”。到底该找谁呢?
找不到有经验的人,李春荣就向Google请教。她将“AK糖”和“三和”变换各种组合进行搜索,居然找到当年替杭州三和打赢AK糖美国“337调查”案的律师格瑞·耐斯。李春荣激动得半夜一点多给那边打电话,通了。这位美国律师很爽快,几天后如约给了肯定的答复。
律师报到的时候,格瑞.耐斯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ITC的网站上。敏感的外媒评论道:“中国人希望十年前的事情重现(AK糖调查案)。”
“中国企业偷了我们的技术!”泰莱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毫不客气。听到这个“偷”字,王三永和李春荣就决定要把这场官司打到底,“给中国人争面子”。2007年5月6日正式立案后,进入事实取证阶段,省食品所很快就收到泰莱公司寄过来的满满两大箱材料。
李春荣打开调查问题的清单,整整420个问题,要求十天内答复!“你们研究所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三氯蔗糖?”“你们在美国有哪些客户?”“在哪里做过宣传”……几乎囊括了其所有的企业行为。在律师格瑞·耐斯的“讨价还价”和协助下,李春荣总算过了这一关,递交的反馈材料多达1.2万页,“几乎脱了一层皮”。
曾力挺上马三氯蔗糖项目的广东省轻工行业协会会长杨大行回忆道,泰莱公司的这种“强势压迫”一直都存在。2004年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三氯蔗糖量产向美国销售时,泰莱公司就开始警告该产品在美国的经销商,“他们的产品有可能侵权”。这种威胁意味着,一旦将来省食品研究所在官司中打输了,这些美国的经销商们也可能要赔一大笔钱。
这种“阴影”一直笼罩在省食品研究所身上。现在他们终于要反击了!
3
“车轮大战”
从2007年5月6日正式立案,到2009年4月7日公布终裁,耗时两年。打这场官司,省食品工业研究所付出了约2000万人民币的代价,也拿到了美国每年达数十亿元规模的三氯蔗糖市场的进入牌照。而一旦美方签发产品排除令,众多没有应诉的企业则将无缘这一市场。
2007年9月,录口证,新一轮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泰莱公司一方的5名律师已准备好几千个问题来进行“车轮大战”。18日至24日,在香港的一家酒店里,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傍晚六七点,王三永和李春荣两人被“盘问”了整整一个星期。李春荣说:“每问一天,我就看到王所长人瘦了一圈,几天下来,他变得下巴尖尖,脸色蜡黄蜡黄的。 ”她终于懂得当年杭州三和那位厂长为何打赢官司会掉一半头发,这是对人体力、精力的极限挑战。
幸好有律师格瑞·耐斯的事前培训和在场监督,王三永和李春荣继续顺利过关。这时候两人已渐渐熟悉这种美国官司的“游戏规则”,心里也对胜诉有了进一步的信心。
接下来的10月是最核心的现场审核,涉案双方邀请的专家组实地核查了省食品研究所生产三氯蔗糖的全过程,并抽样化验。泰莱公司方的专家在向法庭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我在现场看到的生产工艺是不侵权的。”
省食品研究所希望就此提出和解,让泰莱公司撤诉,但被拒绝。用王三永的话说,“跨国公司的马车一旦跑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官司继续进行。2008年2月,庭审开始。在双方律师专家的激辩后,泰莱方的专利发明人竟曝出对公司不利的证词,胜利的天平慢慢向省食品所一方倾斜。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和煎熬,揭榜的日子已是半年后。
2008年9月23日,美国ITC对“泰莱公司诉广东食品工业研究所涉嫌侵犯其三氯蔗糖专利而发起的337调查案”作出初裁的日子。那天凌晨3点,李春荣接到美国打来的电话,“赢了”。次日,泰莱公司股票大跌12%。
2009年4月7日,这场耗时长达两年的案子终于尘埃落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三氯蔗糖337调查案作出最终裁决: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没有侵犯泰莱提起诉讼的任何一项专利。同时对不应诉的企业向美国总统建议签发产品排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