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食品,看着很美

维生素糖果、水果味的钙片、酸酸甜甜的花式饮料……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所谓“保健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儿童正餐外的保健食品费用已成为岛城不少现代家庭的重要开支项目之一 。但这些保健食品真的像宣传得那样功能多样,营养丰富吗?

    以前,“保健品”只是瞄准老年人或者病人,近年来市面上的儿童营养保健食品也逐渐琳琅满目。记者调查发现,在正餐之外,很多家长都买一些零食给孩子“补补”,这些食品无一不是身怀“独门绝技”,能补充孩子“正常膳食所缺少的”,而且颜色绚丽、样子可爱。家长们也认为这些所谓的保健食品就算是吃多了也没有害处。对此,记者采访了岛城多位专家,他们一致表示,儿童的营养最关键的是“平衡膳食”,要是“补”过了量,反而会把健康“补”掉。

    ■案例

    男婴“补”出红疹

    4月5日上午,在青岛市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抱着孩子的孙女士正焦急地等待着医生的诊断结果。“我儿子晚上总是哭闹着不睡觉,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孙女士介绍说,儿子明明(化名)已经10个月大了,以前儿子晚上睡觉很好,可从十几天前开始,明明就经常哭闹,不管怎么哄就是不睡觉。

    听完孙女士的介绍后,医生给明明做了检查,细心的医生看到明明的头发有些环秃,随后医生开了张化验单,让明明抽血化验。“孩子缺乏维生素D,可能有佝偻病。”医生看了看说。

    “不可能啊,我给孩子补维生素D了。”听了医生的话,孙女士感到很意外。

    医生询问得知,原来孙女士给儿子补的是一种鳕鱼肝油,里边的主要成分是DHA和一种卵磷脂,维生素D的含量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明明没有及时获得足够的营养,导致了佝偻病的发生。

    “我也不知道该给孩子吃什么补钙,我是听了朋友的话才去买的。”孙女士说,朋友说吃点鱼肝油能补充维生素D,于是她便随便找了家药店买了瓶。

    更令人担心的是,医生发现明明的身上有成片的红疹。“这可能就是保健品中的卵磷脂导致的。”医生介绍说,可能明明是过敏体质,这种成分吃多了就会出现过敏的症状。

    像明明这样的病号并不罕见。记者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儿童医院等岛城多家大型医院的儿科获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诊乱吃保健食品“补错”了的小病号。

    ■市场调查

    品种繁多迷人眼

    如今,儿童保健食品很受家长们的欢迎。五花八门的蛋白粉、牛初乳等号称能提高免疫力的产品都针对儿童展开销售攻势。

    4月5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岛城的一些大药房和商店,看到儿童保健食品五花八门,国产的、进口的摆满了货架。

    “你想要什么样的,这边架子上都是。”辽宁路上一家大药房的工作人员一听记者打听儿童保健食品,积极地介绍说,这里补钙的、补脑的、增强免疫力的、增强记忆力的都有。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各种钙片、氨基酸、鱼肝油等,而在这些保健食品中最便宜的也得十几元,贵的则需要上百元。其中一种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标价12元,而这已是里边最便宜的了,碳酸钙片则都在50元以上。“这种牛初乳挺不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是进口的,可以补充蛋白质。”记者注意到,这一盒牛初乳就需要198元。

    随后,记者来到闽江路上一家大药房,这里也不缺儿童保健食品,各种“多功能产品”让记者目不暇接。一种儿童营养素的外包装上写着不仅可以补充蛋白质,同时还可以补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而这一瓶营养素就需要88元。“最好是买几种搭配着吃,这样效果能好一些。”工作人员仍不忘推销别的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药店中的儿童“保健食品”分为健字号和食字号,虽然都号称是保健食品,但是其中健字号的只占到两成。

    ■食用误区

    儿童保健食品多吃无妨?

    多数家长只知道保健食品一定要吃,但对于如何吃并不了解。

    “我想给孩子补补钙,什么样的效果好啊。”记者在闽江路一家药店调查时,一名女子走进来说,她的孩子现在快一岁了,想给孩子补补,不知道什么样的好,记者看到该女子在药店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买了两种。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给孩子补什么。”记者在儿童医院曾遇到过带着孩子看病的李沧区市民王霞,据她介绍,女儿今年两岁多了,周围的朋友都在给孩子补,所以她也不能让孩子落下,可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儿童保健食品种类太多了,一般情况下就是别人推荐什么买什么。

    “都是补品,吃了就算没效果,也不会有害吧 。”在杨家群大药房买钙片的程春英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两岁了,一直给孩子吃着保健食品。

    这些保健食品不仅家长热衷,很多孩子们也很喜欢,其漂亮的外包装和可口的味道相当“诱人”。“现在孩子的食品,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而且味道还好。”在家乐福给孩子挑选钙片的一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把钙片当零食吃,吃完了就催着自己买。

    现在儿童保健食品在药店卖得非常红火。包头路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离着儿童医院很近,经常有家长过来给孩子买儿童保健食品,像一种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一上午的时间就卖了十多盒。记者随后从岛城几家大型药店了解到,目前,儿童保健食品的销售量约占药店保健食品销售总额的30% 。据了解,目前青岛保健食品销售的市场规模已达到了1亿元。

    ■权威说法

    过量食用会把健康“补”掉

    “现在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会吃保健食品。”儿童医院儿保科医生张立琴介绍说,在平时的接诊中,基本上每个家长都会承认给孩子补过营养品。不少孩子由于过量而导致食欲不振或者大便干燥。

    “ 保健食品不是不可以补,但要适量。”张立琴介绍说,保健食品对一些营养不良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孩子,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功用毕竟有限。现在很多保健食品称可以同时补多种微量元素,其实,孩子缺啥才能补啥,要是把其中一种补多了,就会导致失衡,把健康“补”掉。

    厌食早熟皆因进补

    过量服用钙剂,孩子容易便秘、上火、厌食;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铁,牙齿会发黑;维生素D补多了孩子会出汗多、容易烦躁、睡眠不好,甚至还会引起中毒;而蛋白质过多则会增加孩子肝肾的负担,时间长了肝肾功能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孩子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好;儿童长期服用蜂王浆类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和性早熟,甚至肥胖。再有就是牛初乳等产品含有雌性激素,如果长期服用,也会刺激孩子们出现性早熟。

    在记者采访中,医生说,现在性早熟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保健食品导致的。因为有些保健食品含有激素,像增高产品很可能含有仿生长激素或是仿性激素,如果长时间使用孩子就会出现假性的性早熟现象,例如女孩子乳房发育,脂肪丰满,男孩子开始长胡须、长喉结等。

    不宜乱补请遵医嘱

    “其实儿童营养的关键是‘平衡膳食’,只要孩子吃得合理,就不要吃什么保健食品。”张立琴介绍说,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应当来自日常的合理饮食,不能长期依赖保健品,或以此代替日常的食物摄入。保健食品不仅花费大量金钱,而且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带来副作用。

    市卫生监督局工作人员也提醒家长,最好先到医院咨询专科医生后,遵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选购、使用。

    儿童保健食品须严查

    事实上,随着儿童保健食品的日益增多,对这类产品的监控也已成为卫生监督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我们都要对儿童食品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抽样检查,其中儿童保健食品最容易出现问题。”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稽查科的亓主任告诉记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儿童保健食品夸大宣传、食品添加剂滥用和使用过量等。

    此外就是儿童保健食品营养素成分、含量不够科学合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检验结果显示:对114份标示有“儿童营养食品”的产品检验发现,其中1/3的食品根本没有营养成分,1/3的食品有营养成分但未能达到标签标示的指标。

    本报记者韦丽丽  江翡翡

    ■相关链接

    诱人彩色糖果是否营养丰富

    像QQ糖、布丁、熊仔饼等小孩最爱的零食,外表看上去都非常诱人,而且都打着“营养味美”的招牌,这些彩色儿童食品果真具备营养价值吗?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更新频率低

    “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国家明确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 ,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按照《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来使用,应该都是安全的。”国内最早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学者之一、暨南大学食品科技研究中心李炎教授表示。

    不过,近日,中国食品监督网上一篇题为《国内外鼓励发展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文章透露,“英国刊物《柳叶刀》曾刊出文章认为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着色剂可引起儿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性疾病。”对此,有网友质疑道:包括胭脂红、苋菜红在内的一些合成色素因被发现可能是致癌物,而在美国被禁用,但在中国还被合法使用。这是为什么?

    对此,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陈永泉教授表示,“全世界有近5000种食品添加剂,每个国家批准使用的不过约2000种,不同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历来有差异。“美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比中国多得多。”李炎教授表示,“但应该承认的是,美国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的更新比中国更频密。”

    内添果汁维生素吃糖能替代水果?

    东东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从东东很小的时候就有意地不买那些花花绿绿的公仔糖给东东吃,“家里常备水果”。尽管如此,东东妈妈还是发现儿子会在下课后偷偷和同学去买公仔糖吃,被发现后还理直气壮:“上面写了含维生素A和C呢!”

    七岁小女孩冰冰特别爱吃一种弹性很好的QQ 糖,她还老指着袋子上“添加果汁和维生素C”的字样告诉妈妈:“吃糖就是吃果果啦!”这些糖果真的有营养价值吗?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表示:“糖果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都很低,大部分产品90%以上都是糖。”

    天然色素就优于人工合成的色素?

    刚刚今年四岁半,他的妈妈出于“让孩子吃最安全的食品长大”的良好愿望,开了一间有机食品商店,从国外进口了许多“纯天然食物”,并规定宝贝儿子只能从妈妈的店铺里拿零食吃。“这种果冻确实比较贵,但用的是天然色素。”刚刚妈妈指着自己店铺里的一种“梅子果冻”告诉记者。

    暨南大学食品科技研究中心李炎教授认为,天然色素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更安全,但天然色素在提取过程中同样要使用各类化学辅料,或者经过化学改性。严格地讲,这类物质已不能称为天然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