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抢食常温奶谋再度称霸

在发布2008年财报之后仅一天,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97.SH,下称光明)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相关数据,销售已全线恢复,此前的“短腿”常温奶业绩同比增长了20%。光明从蒙牛、伊利两大巨头的杯中顺利抢羹,常温奶市场份额由6%左右上升到了9%。

 
高调改写常温奶版图

“我们并不满足于当前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光明总裁郭本恒并不掩饰自己将继续改写常温奶版图的意图。为此,在第一季度,光明再次加大了渠道开拓力度。2008年底光明经销商数量达1200家,覆盖28个省域的438个城市;而三个月过去了,光明常温奶经销商已近1400家,覆盖30个省域的500多个城市。

  而据其对手透露,甚至在呼和浩特这么具备象征意义的城市,自去年10月起,光明常温奶在各超市里的陈设也比此前“高调”得多。

  在1998到2007年的这10年,光明这一昔日的乳业老大,正是输在了常温奶上。这10年间,常温奶占国内液态奶市场(常温奶+巴氏鲜奶)的份额则从当初的20.4%一路上升到78.2%。光明的步伐,就在伊利、蒙牛近年来借助常温奶快速膨胀之际,渐渐慢了下来。

  直至2007年初,新帅郭本恒在公司发展低谷中受命执掌光明,坐了几年“冷板凳”的常温奶才在光明“升温”。公司战略由原来的“聚焦新鲜”战略公开变革为“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

  对此,郭本恒坦言,“当时的确承担了不一般的压力。”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光明内部80%左右的人都反对突破常温奶。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曾经的合作伙伴达能的误导,达能说常温奶市场会逐渐萎缩。郭本恒则对中国乳业发展的趋势作了梳理:基于冷链建设的限制和乳品消费增长的方便快捷需求,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常温奶依然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因此光明对于新鲜奶和常温奶不应该厚此薄彼。

  近补短板远攻天下

  自那时起,光明在常温奶上逐步推进。数据显示,光明常温奶销售额2006年为14.6亿元、2007年达17.1亿元,同比增长20%;2008年虽然经历了行业性的“三聚氰胺”危机,但光明常温奶销售额依然达到22.7亿元,同比增长达31.4%。

  “常温奶市场是酸奶的至少四倍大,如果不在这个大蛋糕上切一大块,谈什么做大光明?”郭本恒表示。

  当然,在业内看来,“新鲜霸主”光明发力“突破常温”,眼睛盯的并不仅是常温这一自身的“短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乳业三甲谁掌天下。数据显示,2008年底,光明不仅鲜奶市场占有率达26%稳居第一,酸奶份额也从44%升至约47%继续领先,如果能补上常温奶这一“短板”,乳业江湖座次或能重排。

  况且,经历了“三聚氰胺”危机,乳业三大巨头已经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光明年报显示,2008年亏损2.86亿元,但相对于蒙牛的预亏9亿元,已是伤势较轻的。

  年初,郭本恒曾在公司年会上毫不掩饰地表示,“中国乳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只有成熟期后的老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大。”他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时间里,中国乳品的市场规模完全可能从现在的3000多万吨增长到7000万-8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