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生明”眼镜店永远等待一个人

晚清民国时期,开在走马楼的“章生明”眼镜店,就得过“冤枉财”。然而,老板却善于处理“冤枉财”,因这份“冤枉财”,人们反而对这家眼镜店增加了美誉度。100多年过去,五一大道平和堂东面的墙壁上虽然标注有走马楼的巷名,但走马楼老街已经过城市改造,再也找不到当年走马楼“章生明”眼镜店的丝毫痕迹了。但,不少老长沙人仍依稀记得五一大道中苏友好馆旁的南阳街附近似乎有一家大明眼镜公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一度挺立在中苏友好馆的旁边,通过这家眼镜店,人们依稀还能回忆起过往的眼镜店佳话。

  杨明远第一,章生明第二

  如果时间能倒流150年,回溯到太平军攻打长沙城那年(即清咸丰二年<1852年>),我们可看到长沙天心阁城头的枪林弹雨中,居然冒出一批穿长衫、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在城头忙着守卫长沙城,他们满头大汗奔跑,将一瓢瓢煮得滚烫的大粪,泼向搭着云梯想要爬入长沙内城的太平军战士的头上身上。此际,蓝色天穹明月高挂。

  不要以为,以上内容,是胡编乱造。其实,咸丰年间,长沙城就已出现数家眼镜店。截至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沙城内已有眼镜店二十余家。

  此时长沙城里最有名的眼镜店是杨明远眼镜店,排名第二的是章生明眼镜店。其实在杨明远开店之时,章生明店的老老板还正在打游街,做被城管追逐的小摊贩,后来,“章生明”开店,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章生明”成为长沙美誉度最高的眼镜店。

  需要说明的是,晚清时期,杨明远眼镜店排名老大,并非因为打官司,给市民以深刻印象,而是在晚清时期每年中秋节前后,全湖南省的秀才跑到长沙考举人,只有杨明远的老板,可以陪同学台大人(湖南最高教育长官)出现在科举考场上,因此,晚清时期,湖南全省读书人,无人不知长沙有个杨明远。

  杨明远开设南阳街,而南阳街对面的走马楼则开设有章生明眼镜店。

  1925年12月12日长沙《大公报》刊登长沙市眼镜业行会状况时说,走马楼章生明眼镜店的老板,“勤苦自励,故能生意勃兴。近年在对门(即南阳街)开设大明眼镜公司,而老店犹保留如故,不忘发迹之所也。”

  其实,章生明眼镜将老店保留如故,不忘发迹之所,是有重大原因的。章生明店的老板一直在等待一个人。 “章生明”眼镜店永远等待一个人

  话说,太平天国攻打长沙之时,“章生明”店的老老板的人生和事业都“不出烟屎”,且家世甚微,只能每天提一大串眼镜,在长沙大街上游走叫卖。

  有一个姓高的安徽小贩,每天也提着玉器珠宝沿街叫卖。与章生明的老老板时常相遇,两位小贩由此相识,并感觉投缘,于是就在长沙街头“捏土为香,八拜结交”。

  后来,卖眼镜的老老板章某,勤劳致富,赚了一些钱,就在走马楼开了一家门面营业,眼镜店取名“章生明”。“章生明”的老老板在街头认得的安徽高老板于是寄居店中,每天早上仍背着珠宝出街叫卖。

  这位安徽姓高的客人来湖南贸易已有三十余年,忽有一日,思家念切,于是将所有珠宝箱寄存“章生明”店中,飘然而去,十余年不返。

  这时“章生明”老老板年近古稀,时常多病,一日对他的儿子章光明说:“高姓客人一去不返,寄存之物到现在已十余年了,他放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从未启视,我现在老了,你帮我打开一下,见个分晓。”

  章光明遵命打开箱子,一看尽是珠宝,“约值数千金”。

  老老板对章光明说:“高客人十余年不返,不知生死存亡,不如将珠宝代为变价,购置产业,如果高客人返湘,以产业偿还他,想来不会被他责怪。”

  于是章家将珠宝变价,购置田产六百余亩,代为保存。

  “章生明”眼镜店的老老板病危时,特别又嘱咐章光明说:“高姓客人久久不来,我不能长久等待他了,我死之后,每年将出租的田地,提出二百石谷做善事,以报答高姓客人,并表明我们绝不贪他的财,还有就是我们‘章生明’的老店,绝对不能迁址,以后高姓客人或他的后人找来,就能找得到我们的店面,并且我们得了高姓客人冤枉财的事情,不能私自隐瞒,一定要让街坊邻居都知道,一起做个见证,我们是会等待高姓客人的。”交待完后事,“章生明”的老老板驾鹤西去。

  章光明谨遵父命,打理“章生明”眼镜店,并每年提谷二百石专做善事,到1925年章光明本人已经八十岁时,长沙《大公报》记者前来采访,章光明仍然“未敢稍休”。此时,在走马楼对面,“章生明”眼镜店已在南阳街杨明远眼镜店旁开了一家闻名全湖南的大明眼镜公司,此时“章生明”家资巨万,成为长沙排名第一的大眼镜公司。

  据记载,当年章光明生有数子,其中之一即当时任湘乡检察厅长的章希煦(号子篁),另一儿子是充任长沙总商会会董章子翘,时任大明眼镜公司总经理。

  1925年12月,章光明“年已八十,夫妇齐眉,子孙众多,生意兴旺,年有盈益,并置有大公馆数栋”。

  但八十岁的章生明仍长守在走马楼口的“章生明”眼镜店,寸步不离,店中事务,时相过问。

  章光明儿孙劝章光明回家享清福。章光明说:走马楼的“章生明”老店是我家发祥之地,并且父亲要我等待安徽做珠宝生意的高伯伯和他的家人,我应当生死守之。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守在店中,不分春秋寒暑,望着门外,不肯离去,家人无可奈何。

  当年长沙报纸借长沙市民之口说,发财有道,像“章生明”家,得了“冤枉财”,以光明正大之道处之,这是对待”冤枉财“的好方式,“章生明”的此举,也代表了长沙生意人正派、诚信、义道的一面。

  1935年邹欠白《长沙市指南》赫然将大明眼镜公司列名长沙眼镜业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