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利”时代:中国纺织企业的革命生存法则(二)
印鹤鸣解释说,供货商送来的面料和辅料经常比实际定购的更多,按合同超出3%~5%属正常,但在年景贫瘠之下,额外部分就要争取与供货商分摊。爱伊美已与客户谈妥一些协议:比如,多出的面料或退货,或留作下次翻货时用。抑或,将库存面料的颜色改成黑色等常用色,在以后生产中逐步消化。此外,公司还鼓励业务员多推销现有库存面料产品,力争将存量降至最低。
据了解,通过改进工人生产和操作习惯,尽量节省电和蒸汽等资源的使用,也是纺企内部挖潜的普遍做法。更甚的企业还规定,除非万不得已,员工国内出差一律不乘飞机。
短期阵痛促结构调整
从短期看,纺企确在经受临盆阵痛,但长远而言,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促使纺企反思粗放式的发展,加快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
一些目光长远的企业已深刻意识到,“危利”时代,只有通过品牌和科技附加值的提升来熨平不断高企的成本。
发现在这两届广交会上,国内纺企自??这一方面是国家品牌发展大气候的带动,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环境逼仄所致。
明显感到,品牌建设较好的企业和成绩平平者所面临的压力也相差悬殊。前者更多体现发展之忧,而后者仍深陷存亡之困。比如,去年纺织品调低2%退税率后,一批企业已然淡出,但江苏苏豪的产品就轻松覆盖了所增成本。
苏豪品牌部总经理孙翔说,其秘诀就是研发和自主设计。比如面料,主要是对组成成份的开发。过去,面料多是单一成份,近两年,苏豪以发展混纺和交织类面料和服装为主,如丝棉、丝麻、丝毛、丝化纤等。这种混纺和交织类产品,融合了多种原料的功效和性能,加之比较新颖,价格也相对较高。
而自主设计的产品,不仅能招徕更多生意,也节省了高昂的国外设计费用。生产成本降低,附加值依然很高,利润自然提升了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