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回应关店裁员风波 称需要时间调整
由于上市聆讯未过、关店、裁员等系列风波而处于媒体舆论风口浪尖的ITAT日前正式宣告“51 ITAT”网络商城的诞生。在ITAT“铁三角”模式饱受争议的当下,显然,正如ITAT集团董事会主席欧通国回应的经营调整一样,其计划通过此举来证明 ITAT饱受争议的“铁三角”模式“仍在不畏严冬,活蹦乱跳”。
“ITAT有功于国有利于民”
“ITAT诞生于中国服装业、零售业产能过剩、国内购买力不足的大环境。几万家企业外贸利润低、库存积压、利润微薄,叫它们怎么生存?ITAT 顺势而为,进入服装业这个别人不愿进的领域,找到了在供货商、地产商和ITAT‘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里快速扩张的方法,这是有功于国、有利于民的事!” 对于ITAT“铁三角”模式遭受的质疑,ITAT创始人、集团董事会主席欧通国的回应自信满满。这是继ITAT海外上市聆讯未过、关店、裁员风波以来,欧通国首度向媒体发出的回应。
在欧通国看来,其“铁三角”模式不是常规的“买卖”交易,“买卖买卖,讲究先买后卖,而我跟别人的买卖不一样。我的每一分钱都是合作赚来的,不是买卖赚来的。”欧通国认为,“铁三角”模式最大的优势即在于创造了合作赚钱的模式。
欧通国也强调,由商业地产商、供货商和ITAT三方构成的“铁三角”模式中,ITAT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其认为ITAT能够制约着商业地产商和供货商。
欧通国用“6+1”理论来阐释他的模式。现代工商产业链大约可以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实体制造这部分是“最不划算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恰恰把附加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放在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部分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生产“软”环节,“1”是“硬”环节,中国弃“软”拾“硬”,就沦落到价值链的最低端。而ITAT恰恰吃“软”不吃“硬”,要掌控产业链中的“6”,从西方人口里分一杯羹、夺一块肉。欧通国觉得,正是其发现的这点“独家秘籍”才惹得ITAT遭受“非议和攻击”。
“由于‘软’环节值钱,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型国际连锁企业都有50年以上的运作经验,做得得心应手。但我们可以在‘鬼佬’那里学他们的‘独家秘籍’。人家成功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学、不拿来用?”
“ITAT需要调整一段时间”
“ITAT前几年过于注重高速发展,有点儿跑得气喘吁吁”,面对此前媒体纷纷云集轰炸的“上市聆讯未过、关店、裁员”等负面传闻,欧通国坦承道,“ITAT现在要调整一段时间,苦练内功。”
对于如何练好关键的内功,欧通国选择从商品供货系统寻求突破。
据欧通国介绍,ITAT“苦练内功”的第一步是成立“新品审核委员会”,重把进货关,由过去一人负责一个企业的“块块式进货”改为专人专责按品类的“条条式进货”。“如正装、休闲装、衬衣、女装、童装等,过去一位员工负责一个企业,同时兼管好几个品类,现在则请专业人士,一个员工管一条产品线,组合全国厂商,尽可能将品类和渠道细分,把“垃圾货”拒之门外。”
第二步是审核定价。据介绍,过去ITAT是由服装供货厂家定价,再加上商家费用和ITAT管理费用,形成零售价,这种价格基本上由厂家说了算,现在则根据市场认知度、性价比、销售记录等因素与厂家共同核定价格。“例如同一件衬衣,没有品牌和销售纪录不好的,就不能和好品牌卖一个价。”
第三步是发起“将平价进行到底”的全线调价活动,取消以往一年两次的促销季,将价格厘定在以往五折促销价以下。
欧通国认为,商品供货系统是所有商业零售业模式最复杂和最难改进的,也是ITAT“铁三角”模式暴露脆弱一面的核心短边。“上千家企业供货,产品良莠不齐,又都想卖个好价钱,就使得货架鱼龙混杂,消费者为难了。”
欧通国认为ITAT供货商也存在“二八现象”,即ITAT卖得最好的厂商、品牌大约不过20%左右,却赚走了80%的销售额。欧通国介绍,此次ITAT调整运营思路,就是直指要害,改善供货系统。
针对媒体关于ITAT裁员的质疑报道,欧通国用“全球都在裁员”、“终身雇佣企业几乎是没有的”等论调给予了否定。他认为,“全球都在裁员,ITAT裁员很正常,要知道,‘终身雇佣企业’几乎是没有的。企业每年有个10%左右的人员进出率根本不奇怪。尤其是商业零售企业,人员更新率更是高达37%。怎么别人开店、关店都属正常,一到ITAT,就大惊小怪,不能‘环球同此凉热’了?”
欧通国透露,ITAT正聘请专业人士调整、加强内部管理,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标准:沃尔玛的MOP标准、家乐福的绩效表格、对监管人员再监管的标准等,都在实施中。“按照ITAT新的《员工手册》,犯错、警告两次无效者就要被解聘,不是更严了吗?”欧通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