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包:以经济结构调整应对金融危机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央高层日前强调,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要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提升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尽管如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比例失衡;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等,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应当承认,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的总需求比较旺盛,但内需所占比重在逐年下滑,造成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挤压了国内有效需求,增加了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当前外需环境的恶化,恰恰证明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然而,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分析说:“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们的出口会有所下降,但这正是将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增长的大好时机。”

  从更深层面看,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经济学家沈明高日前表示,“防止经济大幅度下行甚至硬着陆的惟一安全途径是刺激消费。”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不论从当前还是长期看,只有把重心移向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上来,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那么,我国的消费潜力目前究竟如何呢?应当说,当前消费潜力很大,但其增长受到收入增速减缓、财富效应减弱、房地产不景气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统计显示,三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近阶段国家密集出台了暂免征收存款利息税、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粮农补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和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这些无疑将增强消费者信心,并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往长远看,基础设施其实已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不足,才是制约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民生领域的投资应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专家进一步建议,政府应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统筹解决影响居民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以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愿花钱、敢花钱。

  对企业来说,当前的危机同样也是其进行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契机。格兰仕总裁俞尧昌说,前些年资本市场火爆,不少制造企业把应该投资实体经济的钱大量投向股市、楼市,在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的事实证明,稳健经营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认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有不少企业正积极面对危机,着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万和集团执行总裁叶远璋说,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销售结构的升级。同时,企业也应当明了,善变是基本素质,面临倒闭潮企业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从金融危机中看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据了解,部分企业已经多管齐下,选择多路“突围”。如福建晋江的不少鞋企及时调整出口结构,原来大多接美国订单的现在逐步转战欧洲,对欧盟国家出口增长220%。虽然出口的批量、总数有所减少,但平均价格反而提升了10%以上,出口鞋的单价提升了13.4%。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知道,近段时间以来,长三角基于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在被不断削弱,当地一批制造业企业处境艰难,但是,沪、苏、浙三地政府不是“静观其变”,而是在危机中寻觅机会,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以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平台。据了解,上海正以世博会、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抓手,在努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苏浙两省则以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服务业发展高地。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终结,但毕竟中国是个内需市场庞大的国度。我们看到,中央已经果断出台“国十条”,并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尽力帮助企业解除困境,因此,当前正是产业经济和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良机。如果能把握好当前的契机,顺利实现结构调整,使我国经济增长步入以消费内需为主要推动力的轨道,那么,我们不仅能从容应对危机,更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