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腈纶消费量面面观 需求量首次表现下降
4月17~18日,第四届中国丙烯腈与腈纶市场论坛在绵绵春雨中如期举办。去年以来,在氨纶、粘胶纤维价格一片狂涨中,腈纶一蹶不振的行情显得尤为不尽人意。业内人土对此分析认为,国内腈纶行情的低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不旺。因为自去年以来,国内腈纶表观消费量首次出现了下降。
需求量首次出现下降
国内腈纶表观消费量首次走低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因为中国的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球很多企业的命运。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2006年中国腈纶产量增长8.83%,进口量下降26.72%,自给率上升到70.32%,开工率基本正常。但这一年国内腈纶需求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4.99%。在品种方面,丝束产量大幅增长,但丝束产销率下降。从消费区域看,江苏、山东的市场份额有快速增长趋势。
与会专家告诉记者,中国腈纶产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形成产业化至今已经30多年了。这30多年来,中国的腈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腈纶生产基地,年产腈纶90多万吨,占到世界腈纶总产能的30%以上。
一直以来,中国也是腈纶的需求大国,年均需求量不断增长,到2005年达到最高峰为120万吨。由于国内产能的不足,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腈纶纤维,在2006年以前,我国腈纶的进口依存度高达40%以上。也正是由于这种缺口使国内的腈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近10年的时间里,产能的扩张速度达到了年均10%,形成了目前9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腈纶生产企业也从未感受到太大的销售压力。但是,进入2006年后,国内的腈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腈纶需求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据了解,中国尽管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腈纶产能,但却缺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大众化产品。
改性涤纶的替代不可小视
本届论坛深入分析了国内腈纶需求量首次出现下降的原因,腈纶的高价位影响到下游企业对腈纶使用的积极性、全球气候变暖、腈纶品种更新缓慢对腈纶终端需求造成影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但其中改性涤纶对腈纶的替代作用,引起了业界广泛而高度的重视。
吉林奇峰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告诉记者,正当我们为中国的腈纶工业前景担忧时,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替代品的威胁。
马俊谈到,20世纪末,当我们听到波斯纶、改性涤纶时还感到非常陌生。可现在,在合成纤维行业里,这个名字已经变得再普通不过了。从2002年到现在,短短5年的时间,这种产品的总产能已经从最初每年的几千吨发展到几十万吨。由于这些工厂规模小、数量多,很难有人能准确说出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工厂,有多大的产能。这种产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取代腈纶而来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波期纶也好,改性涤纶也罢,总之这种产品已经在毛毯、毛皮、毛绒和粗纺毛线领域取代了腈纶15%~20%的用量。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种产品的技术更新和改进成为可能,如果产品质量有显著的改进,替代数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为无论从原料、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腈纶都无法与这种替代品竞争,因此这一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努力扩大需求是发展根本
有关人士在分析腈纶消费需求下降的原因时说,之所以目前氨纶行情看好,除了部分装置检修等原因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下游需求的空间被打开了,从这点看,美国杜邦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它通过突破从传统“三口”到整个服装的使用,使氨纶的用量迅速增加。杜邦是通过推广它的莱卡弹性时尚来不断开拓氨纶的应用领域。
蒋伟文谈到,国产腈纶这几年品种更新缓慢,其下游应用领域一直少有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腈纶的创新需求。要改变现状,提高需求量,杜邦公司倡导的具有突破性的时尚理念值得腈纶业内借鉴。
通过论坛的交流,与会代表们普通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国内腈纶行业的领军企业,吉林奇峰力求通过与国际上有实力的蒙特公司合资,使腈纶产能达到年产24万吨。然而,他们认为产能扩张并不完全代表竞争实力的增强,奇峰将在稳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先进生产线的技术优势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优势,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今年,奇峰将重点推广凝胶染色纤维、低起球纤维、超细旦毛条,同时他们也在积极研发异型纤维、高强工业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代表们认为,加快腈纶产品创新是扩大其应用范围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提高差别化产品的比例,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研发新产品,迅速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从而实现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腈纶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延长腈纶产业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