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质量先行抵住成本压力今年销售预期360亿

今年的食品行业备受消费者关注,尤其是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柑橘生虫、鸡蛋检出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11月19日,人民网记者走进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双汇集团,实地考察该企业的食品质量生产监控全过程。 生产环节严格把关 双汇集团坐落在河南漯河的生产基地,有屠宰、分割、制馅、灌装、包装、肠衣制造等诸多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是流水线作业,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检验。仅拿生猪挑选屠宰的环节来说,生病猪、已死猪等均被剔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是指采用化制、高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对病死畜禽及其他动物的尸体或有害的病变肉进行销毁,以防止病菌、疫情扩散),仅在这一项上,双汇每年要损失四五百万。 另外,据双汇副总经理尹卫华介绍,双汇是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的。为确保生产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双汇不惜重金打造肉类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并先后购进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200多台套。该中心依靠先进的检测设备,不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理化、细菌分析,还可以承担药物残留、抗生物残留、重金属、瘦肉精等含量的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后,双汇斥资300多万元购进检测设备,专门用来检测三聚氰胺含量。 董事长万隆:时刻坐在火山口 在双汇集团的位于漯河的生产基地,人民网记者见到了公司董事长万隆,这位将双汇从一个亏损500多万的河南“倒数第一”发展成为去年销售额达300个亿的“亚洲第一”的传奇人物,对双汇的发展最有发言权。 作为食品行业的领军人物,万隆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对记者表示:“食品安全对于一个食品企业来说,就像坐在火山口,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粉身碎骨。”正是深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万隆带领的双汇才能稳步发展,并逐年创下奇迹。 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2000年突破6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达到230亿元,2007年达到300亿元。即便在今年生猪价格翻番、原材料猛涨和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双汇依然对今年的业绩做出了飘红预测:2008年双汇集团预计全年实现销售360亿元、实现利税30多亿元,分别增长20%和25%。这样的业绩如何取得?万隆表示,2008年,双汇的原材料成本上涨超过99亿7000万,但集团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凭着完善的产业链,消化了涨价成本,实现了企业平稳过度。 不断创新打造中国名牌 其实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讲,如今的市场竞争都是激烈并残酷的,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很多企业领导者都头疼的。而对于一家知名企业来讲,如何在稳住市场地位的同时继续拓展新的市场取得更大发展,则是难上加难的。 对此,万隆有着他的想法:打造创新型企业,建立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有高素质的产品研发队伍。 在对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万隆提出“分档分级”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高档产品主导城市市场,普通产品向农村转移。如今,双汇有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制品、600多种肉制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公司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亿美元。 至于公司的战略计划,万隆透露:“十一五”,双汇集团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双汇,使双汇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到“十一五”末屠宰生猪达到2500万头,肉制品150万吨,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十二五”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