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皮革纺织制造远销海外
讲述人物:祖青琳
1980年起在原玉林地区对外贸易局、玉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玉林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等单位工作,现任玉林市商务局副局长(分管出口贸易)。
“是改革开放让玉林的对外贸易如火如荼,也让玉林的产品得以漂洋过海。”市商务局副局长祖青琳告诉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当时的玉林地区也开始积极寻找对外开放之路。1979年成立的玉林地区进出口领导小组为对外开放工作的开展打响了“第一炮”,1980年原玉林县针织厂与香港兴盛公司签订羊毛衫来料加工合同,当年出口羊毛衫6385打,获取3.53万美元的加工费。同年,原玉林地区罐头厂与美国大钢国际工业开发公司签订总值为97.36万美元的补偿贸易合同,第一期合同为23.93万美元,美国方投资空罐生产线技术设备,玉林方用蘑菇罐头偿还。1985年10月,香港东洋电子公司与容县合资成立容县华隆电子有限公司,次年投产,生产的电子手表大部分返销香港。
祖青琳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玉林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由原来专门收购商品供外贸专业公司出口发展到成立专业外贸出口公司。经国家外贸部批准,1984年原玉林地区建立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1986年原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局成立粮油食品、土畜产、五金矿产(含工艺、轻工业品)专业公司,专事经营出口产品收购和进出口业务。1994年,玉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集团公司成立,专营进出口业务。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外贸经营者政策的逐渐放宽,玉林的对外贸易经营实体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初期的4家国有专业公司负责外贸出口发展到目前共有158家出口企业,并且95%以上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而玉林的对外贸易也由原来的供货出口发展到2007年自营出口29781万美元,出口商品也拓宽到日用陶瓷、编织品、针纺织服装、猪皮革、机电产品、皮件制品、罐头食品、中成药等八大类近200种商品。小型挖掘机、正骨水、云香精、日用陶瓷、皮革、芒竹编工艺品等“玉林制造”的产品更是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111个国家和地区。
新闻链接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30年来,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1978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上世纪80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90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专业外贸公司由原来的行政机构附属物转变为中介服务组织,他们在外贸活动中逐步获得独立经济实体的地位,伴随着这种地位的转变,专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也由单一的计划收购改变为进出口代理。外贸企业宏观结构由合到分,再由分走向合,以放权、分权为改革过渡措施,最终将外贸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并且通过各种措施使外贸企业选择走国际化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