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下4S店真会沦为资本弃儿么?

  昨天,我在上网浏览时看到一则新闻称,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网站上,上海汽车工业沪东销售有限公司50%股权“1元底价拍卖”的信息悬挂了20天之久仍然无人问津。

  据该报道称,沪东销售是一家成立13年之久的老牌汽车经销企业,在车市日渐低迷的10月份遭遇了资不抵债而无奈挂牌出售的命运。

  上汽销售负责处置股权转让事宜的一位工作人员道出了股权方急于出手的原因:由于汽车销售量大幅萎缩,而作为经销商,在场地租赁、银行贷款、员工工资等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现金,空转的成本非常高。

  沪东销售的悲惨境遇,只是全国经销商的一个缩影。

  一般经销商亏本卖车只是完成销量冲刺所做的短暂行为,但像今年亏本卖车的时间如此之长,亏损面之大还是第一次。今年之所以出现大批量的经销商濒临死亡,是因为在艰难时刻车企还将库存压力转嫁到经销商头上,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库存增加对资金链形成严峻考验。而在信贷再次紧缩后,人脉有限的中小经销商们已经很难再从银行贷来救命的现金流。

  低迷的市况下,已令部分地区的汽车经销商萌生转让4S店的意向。相对于其他项目,近两年来汽车行业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今年汽车经销商能不亏损就已经不错了,再想盈利就更困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股东商量决定甩掉“包袱”。据笔者了解,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以往很强势的汽车4S店股东也开始撤资的现象。

  曾有媒体评论一针见血指出,相对弱势的经销商实则沦为了厂家各项规划的最大买单者。

  一为厂家的品牌建设和宣传买单。消费者在购车前,对汽车品牌最贴近的真实体验就是该品牌的商店,所以,商家理所当然地承担其品牌宣传的责任。

  二为厂家的销售任务买单。大家在制定销售目标的时候都是乐观的,但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当销售任务达不到时,很多厂家只管往商家处压库。经销商不断吸入库存,实在卖不出,只能大降价亏本清库以维持经营。

  三为厂家的利润最大化买了单。车实在卖不出去了,必须降价,厂家首先制定的是由商家让利,然后按照完成的任务额定期返点返利。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下,厂家保证了利润,商家往往要牺牲利润,为厂家卖出了更多的车。

  四为厂家自身发展的资金运作买单。分网,增加网点,一方面对厂家增加铺货量,增加销量,加大资金运作力度有好处,另一方面的好处就是圈钱,店开得越多,品牌授权费越多,保证金越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轮直扑汽车经销商生存底线的最猛烈优胜劣汰或许真的要来了。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预测称,2008年中国将迎来经销商倒闭高潮,约三分之一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现在看来,这似乎并非是危言耸听。

  其实,近年来中国车市增速较快,各品牌经销商网络也在快速膨胀中积淀了不少问题,网络扩张导致“僧多粥少”,经销商内部竞争加剧,直至无利可图,于是筹划转卖4S店现象。更坏的恶性循环是,经销商利润下降,就不能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最终不仅伤及品牌,更会使得企业失去发展的后劲。

  这些问题一直都摆在那里,可听之任之的、视而不见的,却不少。

  贾新光对此曾一言以蔽之:“大家很关心汽车厂,但是很少有人关心经销商,经销商的日子从来没有好过过。市场不好的时候,先从经销商开始,市场好,好到最后才好到经销商。”

  不知在这轮经销商洗牌过后,能解决多少曾经的问题,又能给中国车市留下几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