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国制造”逆境求存 东莞家具业御寒有术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在冬天里瑟缩。在寒流最劲的东莞,家具业里却有人在书写冬天里的童话。那些拥有品牌、能力、渠道、设计能力和服务品质的企业告诉南方周末:倒闭潮的传言实在言过其实,将行业正常的洗牌视为世界末日,实属危言耸听。

过着滋润日子的企业各其实地都有。在广东另一大生产玩具生产基地汕头。即使在当下,仍然不乏订单多得接不过来的出口企业,而在以内销为主的企业中,日子过得不错的企业就更多了。

即使在偏远的陆丰,那些有着绝活儿的企业也能在泠泠清清的广交会上吸引到络绎不绝的客商。

虽然被过度渲染,但哀鸿遍野的场景也的确存在,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强调乐观的一面,是因为广东制造的“两重天”正映射了中国制造的“两重天”。

而一个又一个我们在现实中接触到案例告诉我们,中国制造逆境求存的能力正在显现——众多企业并未枯守寒冬,他们正在按商业逻辑调整着自己的步调。

虽然寒流已至,但东莞家具业并非哀鸿遍野。无论是国内国外市场兼修、进行行业兼并,还是提升服务品质,重视产品设计,一些本能的御寒尝试正在进行,或许,其中某些方式有可能成为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孜孜以求的“升级之道”

越是低谷可能越有机会,对以家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现在正是补课的好时机。

“谁说现在是‘寒冬’呢。”赵家尧打开空调,一股冷气吹了过来,桌上那本名为《升级》的书角微微颤了一下。

赵家尧是城市之窗家具集团(以下简称“城市之窗”)的副董事长;这是一家注册地在香港,而大本营在“家具之都”——东莞市厚街镇的企业。当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制造”跌入低谷时,赵家尧却不以为然。

持同样心态的还有广东家具品牌联盟主席、东莞楷模家具公司董事长徐国芳,10月24日晚餐,他给自己先斟了一杯酒,干掉,算是为第二天的行业聚会热身。

而被厚街同行称为“南博先生”的设计师王平,更是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越是低谷,可能越有机会。”在东莞玩具业风声鹤唳之时,这样的言语多少让人心生狐疑:他们到底是真的不慌,还是故作镇定?

冬天的童话赵家尧是温州人。温州也是家具业的大本营,但在六年前,他和几个伙伴还是决定移师东莞。

历史上,东莞以编莞草而得名,用莞草编织草席,使东莞人在过去的艰难岁月,找到了一条谋生的出路,也编出了难得的家具经济。在家具界,流传着“全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东莞”的说法。

此非虚言。在东莞厚街镇,有“家具大道”:宽阔的马路两边,遍是装修豪华的家具卖场和大幅印刷精美的家具户外广告,家具制造及相关企业达四十余家,家具卖场及展厅超过100万平方米;而在东莞另一个家具重镇——大岭山,甚至有着“大岭山家具不报价,国际家具定不了价”一说。

配套的完备,长久以来在东莞自然形成了家具业产业集群。4条过境铁路干线,82条航道,以及贯穿每一个自然村的宽阔公路,为东莞的家具企业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也方便东莞家具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赵家尧看上的正是这里的“天时、地利、人和”。

但与所有的中国制造的一样,家具制造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稍微特殊一点的是,家具业对经济景气更为敏感——它高度倚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家具出口回落3.5个百分点。

冬天正在来临。

在过去的一年里,赵家尧时常听到家具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新闻。但他的城市之窗却“逆市上扬”,在过去的两年里,每年出口增幅保持在30%以上,今年1—6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26%。

而厂区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员工超过2500人、颇有名气的楷模家具有限公司,日子同样滋润。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追问,董事长徐国芳始终不肯透露行业利润,“我能告诉你们的,就两个字:暴利!真的是暴利。”徐国芳认为,坊间盛传的“倒闭潮”有些言过其实了。在他看来,将行业正常的洗牌视为“世界末日”,实属危言耸听。

城市之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一边做自己的品牌,一边也为国外品牌做着代工。不过,与多数代工企业不同的是,它坚持用自己的原材料,自行设计并生产,贴牌是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合作工序。

“这种方式无疑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议价能力。”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常务副秘书长王猎评价道。对于制造业的突围,他建议政府出资扶持,促进行业整合,“应该让企业由‘替别人代工’转为向‘替自己代工’”。

赵家尧用的正是这一招。

在过去两年间,城市之窗兼并了五家家具制造公司——这些同行要么活不下去了,要么半死不活。被兼并之后,又都起死回生。

温州志豪家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被兼并之后,老板刘日武带着自己的人马也搬到了东莞,为城市之窗做起了“代工”。

对刘日武来说,变化只是,几年的光景,他已换了两辆坐骑,家人和朋友对他的决定由起初反对转为了理解。

赵家尧对兼并之举甚为得意:他不仅在生产技术上颇有斩获,还有了更多精力做生产之外的高级活,如今他的国内经销商超过800家,海外市场也四处开花,今年3月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设了一间4000平方米的专卖场。

如果说赵家尧没有感受到“寒冬”之冷得益于一个相对上乘的商业模式的话,徐国芳走的则是另一条更朴实的路——尽心服务。

徐国芳主做民用家具。送货上门时,徐要求员工一定要穿制服,进门要穿鞋套;不能在顾客家里上厕所,抽烟;打开包装后,要把包装清理出来,他甚至要求员工要带吸尘器。

“中国制造潜力其实非常大,就看你怎么挖掘了。”徐国芳说。

今年6月,有消费者反映楷模家具配套产品中的“羽毛抱枕”出现了“跑毛”现象,徐国芳得知这一消息后,宣布将产品全部召回。这令厚街不少家具同行颇感意外。

徐国芳这一举措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他召回并更换抱枕内胆套花的200万元,等于巧妙地打了一场广告,并赢得了“超值”的口碑,可谓一箭双雕。

最后的稻草?

赵和徐能够不介意寒冬,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们主做的还是国内市场。当外部需求开始明显衰退时,国内市场成了中国制造的救命稻草。中国家具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内销市场已经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年销量突破了4000亿元人民币。但国内市场高度分散,市场份额超过1%的企业寥寥无几。

并不是人人都能抓到这根稻草的。王猎介绍,做外销只需根据采购商提供的样式开工就行,“做内销你得找准自己产品的定位、打通销售渠道、塑造自己的品牌,还得有雄厚的资金和独立的研发能力”。

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家具巨头台升集团(台资),1992年就在东莞投资建厂,产品长期以来是全部出口,今年年初,其董事长郭山辉发现“势头不对”,遂下决心开拓内地市场。

到9月,台升宣布推出新品牌、正式进军内地市场。

“台升虽然实力雄厚,但客观来讲,想在内地市场傲视群雄,短时间内不可能。”王猎称。“无论如何,现在正是一个补课的好时机。”但国内市场并不总是“人傻、钱多”,房地产市场今年一直处于多空对峙期,成交量大幅萎缩,“没有房地产,家具卖给谁?”王猎问道。在他看来,由于家具购买周期通常会滞后于房地产销售周期,这个行业明年的疲软很难避免,“企业应该做好过冬准备”。

要过冬,就要储存足够的粮食。对家具制造而言,这样的粮食包括更低的成本,更优惠的政策,抑或是更强大的资本——这些都是出路,但并不能解决根本。即便侥幸度过了眼前的寒冬,麻雀还是麻雀。

“要增强实力,就得做品牌。对家具制造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产品设计。”在东莞小有名气的家具设计师王平说。“整个行业对设计是既渴望又不重视。”开了7年家具设计公司的王平颇有点恨铁不成钢。他看到冬天里孕育的机会:欧美经济开始加速滑坡,一些家具公司的海外销售受到影响后,必然考虑调整产品线,这对家具设计、对整个行业显然是一次契机。

遗憾的是,人们对机会基本没有心理准��。王平目前接到的委托,基本没有原创性设计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抄来抄去”。

王猎同样痛心疾首,“说得不客气点,现在许多家具企业中的设计师基本上就是绘图员:拿着别人的产品对着画,画好了带回去copy。”2003年,他所在的名家具俱乐部与中央美院合作,欲在东莞办一家家具设计学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招到一名学生——他一个朋友兼家具老板的侄子。

“整个行业的情况可见一斑。”王猎一声长叹。

但王平的生意确实多了起来,最近几个月,他连续签了几个大单,“现在是非常时期,确实有人开始重视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