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豫菜老店遇危机“又一新”出租改卖鞋
改变:大门店换成“小门脸”
“我们是专程来这里吃‘鲤鱼焙面’的。三年前,在这里吃饭,记得是在一楼。今天我差点找不到入口了,一楼改成卖鞋了。”10月28日,在位于开封市中心鼓楼街的“又一新”饭店门前,来自陕西的刘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又一新”一层200平方米的门店如今成了一家鞋业连锁店(如图)。鞋店西边有一个雕梁画栋的“门脸”,上面挂着“又一新”的招牌,顾客由此直接上二楼就餐。
“‘又一新’原来很红火的,不管是开封人还是外地人,吃正宗的豫菜都会来这里。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两年来这里吃饭的人明显不如以前多了,前年的百年店庆,都没见有动静。这样一个百年老字号慢慢衰退,挺让人心痛的。”住在“又一新”附近的一位老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9月下旬,“又一新”一层门店悄然改换了门庭。在这条繁华商业街,店面新老更替本是桩寻常事,但“又一新”改头换面却渐渐成为开封市民特别是餐饮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原因:经营亏损出租门店
2006年,老字号“又一新”刚刚度过了百岁诞辰。“又一新”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虽然历经沧桑,但它始终和相邻的百年老客栈“大金台”一起,见证着古城闹市的繁华。熟悉的老门店突然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会引起市民们的关注。
10月2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又一新”饭店所属的开封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俊林。他告诉记者,由于开封老城区的一些单位陆续西迁,“又一新”饭店流失了约70%的客户。再加上鼓楼街改单行道、门前无停车场等因素的制约,饭店经营日益窘迫。近两年来,“又一新”每月平均亏损两三万元,只有每年5月和10月份,经营才能保本。
“又一新”有三层营业房,饭店管理层对上座率做了测算,一层上座率仅为23%,二层达到50%,三层不到20%。饭店分层核算,一层的经营亏损要从二层的盈利中去补贴。如今将一层营业房租赁出去,不仅止亏,还会带来每月3万元的效益。从近一个月的经营情况看,饭店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收入增加,饭店已基本走出了经营困境。
担忧:品牌价值是否会“缩水”
虽然门店出租使“又一新”扭亏增收,但开封一些餐饮业内人士仍对此表示担忧: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又一新”是开封豫菜的代表店,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河南省豫菜基地”。如今,我省正在提倡“振兴豫菜”,但这样一家豫菜名店、老店的“门面”却被出租卖鞋,经营空间“缩水”是否会引发“又一新”的品牌“缩水”?
开封市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葛丹春说:“又一新”拥有丰富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同时这样从老国有企业转轨来的企业,确实也存在许多困难和包袱。但作为一家知名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在科学管理和灵活经营上下工夫。虽然出租营业房能摆脱经营困窘,但可能会伤害慕名而来的消费者的心,继而损害老字号声誉。
对于这些担忧,黄俊林说:“又一新”一层的经营对象是零点的散客,二、三层是仿古装修的包间,来品尝经典豫菜的客人通常都集中在二、三层。所以,一层出租并不会影响“又一新”作为“豫菜基地”来推广和振兴豫菜。同时,一层出租盈利还能使饭店有能力重点扶持和发展二、三层的豫菜经营。
黄俊林还说,目前,出租经营只是一个过渡。“又一新”的将来还要通过资产置换,到西区设店,改善经营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链接
开封“又一新”前身名“又一村”,它继承宋菜传统风格,以名家高手荟萃,烹调技艺精湛被誉为正宗豫菜第一家。
1923年,康有为游学开封,亲题店名“又一村”。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杨虎城、商震等历史名人来汴,都曾光临此店。豫菜大师苏永秀、国宴大师侯瑞轩等都曾在“又一新”做主厨。特色菜肴“糖醋软熘鲤鱼焙面”、“琥珀冬瓜”、“炸紫酥肉”被国家内贸局认定为中国名菜;“蟹酿橙”、“清汤东坡肉”、“煎扒鲭鱼头尾”、“菜心扒广肚”、“白扒鱼翅”、等13道名菜被评为河南名菜;名点“切馅烧卖”、“桂花馒头”、“开花馍”被中国烹饪协会认证为“中华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