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治疗疾病增健康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音乐有助于健康。3万年前的原始人,就曾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蹈来治疗疾病。中国的文明史中,也早有用音乐进行治疗的思想,如《黄帝内经》中有对五音、五行和五脏关系的论述。

    音乐为什么能治疗某些疾病、增进人们的健康呢?因为它能广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从而改善身心功能。

    音乐影响母亲和胎儿

    国际整体及自然医学会治疗师黎玫蔓告诉记者,双脑同步共振带就是让左右脑的运作和谐同步化。左右脑功能虽然不同,但却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够让大脑运作更协调。而共振音乐就是利用此方法,将音频传入共振带中,让使用者在使用共振带时能够带来改变,使身心机能性整体同步,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医学共振音乐可以使流产的危险,由治疗前的56%降低到12%,对有恶心、呕吐症状的孕妇,由治疗前的48%降低至12%。有研究显示,医学共振音乐使胎儿与母亲之间产生调和作用。

    黎玫蔓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3岁前的儿童约有6%-8%有学习障碍。人左脑的脑波是每秒震动10-30次的紧张的Β波,右脑是每秒震动8-13次的舒缓的a波。音乐共振可以使左脑的B波降为a波,实现共振,刺激大脑产生愉悦的阿片肽。婴幼儿音乐适宜为33-43分贝,60节拍/分钟,音乐震动为8-15HZ。共振音乐波动以生物电的形式,使大脑神经元上的突触数量增加,轴突变粗,从而改变大脑进行信息交换和加强思维能力的基础。

    音乐产生和谐共振治疾病

    黎玫蔓告诉记者,成人最佳的音乐幅度是45-55分贝。因为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比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作“紧张状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

    黎玫蔓说,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γ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等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能起到调节作用。

    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人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机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情绪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而这里又正好是人体内服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活动的控制者。所以情绪的紧张状态能直接导致某些内脏器官的病变,被称作“心身疾病”。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所以也就能帮助治疗某些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