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眼镜业回头看(二)
三、品牌: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年,中国眼镜企业的品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万新光学获得了眼镜制造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许多企业也在认真实践自己的品牌战略。
但中国眼镜行业的品牌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品牌大众知名度低,眼镜业缺少面向大众的品牌宣传通路,所谓知名品牌几乎都是业内知名而已;其次是缺少领军品牌,没有形成质量和价格标杆;第三盲目搞“拿来主义”,没有对应的品牌个性,缺乏品牌内涵。
200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许多企业的宣传册上都打上了“CCTV-7上榜品牌”,据说这也是获得某“名优产品”称号的需要,但实际上这些企业投放的广告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这种花上几万元谁都能做的广告,只能折射出企业自欺欺人的心态,没有必要当成是一种荣誉。
中国眼镜品牌无数,满城尽带黄金甲,其背后又有什么耐人寻味的现象呢?
媒体报道,眼镜业在品牌上玩起了“拿来主义”:沃尔沃、红蜻蜓、国美、大红鹰、乔丹、贝多芬等都成了眼镜品牌。别看A店和B店卖的眼镜牌子不同,不少表面看完全不同的牌子其实都是一个厂家生产的。其实每个眼镜厂家手头都会有少则四五个、多则十来个牌子,在经营时他们故意把这些不同的牌子投放到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商家,目的是回避因消费者货比三家导致的经销商之间价格拼杀,实现厂商利益最大化。多年来,这已经成为厂商联手控制市场的重要手段,很难打破。
缺乏创意的品牌就像鸡肋,而这些急功近利造就的品牌大量涌现并不代表2006年眼镜行业品牌意识本质上的提升。
四、标准:火车不是推的
眼镜业大量“鸡肋”品牌的出现,意味着标准的缺失。
由于各家眼镜店都在经销不同品牌的产品,令消费者们雾里看花、优劣难辨,无法对产品质量和价格加以比较。
央视报道,今年四成太阳镜质量堪忧,主要原因是部分太阳镜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了抗紫外线能力弱的镜片,同时虚假标注UV值,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厂家在镜片大量添加色泽,从而造成镜片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失真。
而有的眼镜店利用“全钛”的标志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所谓“全钛”就是钛合金,而高纯度钛架的价格是钛合金镜架的数倍,至于各种钛合金镜架中的钛含量有多少则更加不得而知。另外,还有大量标注为国外生产的眼镜,却未标明厂名厂址,实际上是国内加工的产品。
对于暴利说,业内做出种种解释,但大众为什么没有说服装业是暴利呢?我们应该眼睛向内,找行业自身的问题。
我们认为,眼镜配制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标准,这是长期以来眼镜行业被人指为暴利的根本原因。
目前眼镜配制业的国家标准有27项,所有眼镜店的验光、配镜等设备须经质量技监部门的认证检定,操作人员需取得技术资格证书。
但社会各方却对眼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建议:鉴于眼镜行业的定价属于市场调节价格,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对眼镜行业加强监管,在眼镜的包装标志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必须清晰地标明材质的成分和含量,让买卖双方一目了然,以利于规范好眼镜行业的生产经营秩序。
2006年,继博士伦公司“润明水凝全护理液”引发真菌感染角膜炎事件后,海昌、保视宁,全能等隐形眼镜护理液相继遭遇质量门,经媒体宣传后,大众普遍对眼镜产品的质量表示担忧。
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对于眼镜产品在质量、材质、服务等方面标准化的推动工作上做了大量实践。
9月22日,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丹阳,标志着我国没有专业眼镜检验机构的历史就此结束;在温州,从2006年5月开始,眼镜产品将强制标注“QS”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上海从2007年1月1日起,凡从事隐形眼镜和纳入医疗器械管理的隐形眼镜护理液批发业务的企业,必须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
而今年年初南京眼镜行业服务质量和“三包”规定却在四稿后遭遇“难产”,对比年底眼力健公司无奈在全球范围内召回隐形眼镜护理液,不由让人感慨。
早在秦朝,由于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从而强盛了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时代,眼镜业标准的确立和完善,对眼镜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仅仅靠机构的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业界标准意识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来保障。
2007年,我们的路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