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眼镜业回头看(一)
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全球零售巨头攻城掠地、平价超市遍地开花、品牌建设繁花渐欲迷人眼、隐形眼镜护理液频遭“质量门”……市场、业态、品牌和标准,这一系列问题让成长中的中国眼镜企业面临一次次遭遇战。表象之下暗流涌动的2006年,无疑再次成为中国眼镜行业成长的坐标系。
一年以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可盘点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罗列和探究,我们尝试从业界新闻着眼,以我们的视野来梳理一下即将走过的2006。我们力求更多地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以提供行业探讨,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一、市场:渠道渐显王气
2006年,当许多眼镜制造企业还在醉心于品牌建设的时候,其实正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
外资布局高端眼镜零售市场,HAL收购红星,Luxottica中国整合。 “我们希望做这个市场的领导者。” Luxottica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敏凯说。
在业界大呼“狼来了”之后,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系列新闻。外资为什么瞄准的是零售渠道?众所周知,在眼镜业的整个产业链中,生产商对零售商的依赖性很强,零售渠道拥有话语权,所以渠道是眼镜业的咽喉所在,一旦渠道被整合,眼镜制造业就不得不仰渠道之鼻息,被牢牢掌握在渠道的股掌之间。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行业,百货业由于大型商场、超市的进入,制造商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不但被压货,还被索取高额进场费;家电业渠道被五星、国美、苏宁等零售巨头把持,制造商和零售巨头间上演了一出出封杀和突围的拉锯战。在渠道面前,品牌的力量甚至微乎其微。
目前,眼镜业的渠道战似乎尚未展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外资收购零售终端,小型眼镜店生存艰难,这些表象已经露出了渠道兼并的端倪。
2006年,渠道渐显王气,但时机还在,有实力的眼镜制造企业不妨也考虑一下自己的渠道战略。
二、业态:概念背后,谁是真的英雄
2006年,平价超市遍地开花,网店销售崭露头角,医院配镜争食市场,零售业态由此显得更加多元化起来。
但是,多元化的业态背后,又有多少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呢?
2006年媒体对平价超市现象的冷思考开始多了起来:缺乏领军品牌和标准的眼镜产品,所谓平价的参照系是什么?缺乏规模的平价超市,产生平价的土壤在哪里?既然平价超市能被不断复制,那么平价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2005年我们预言过,当平价超市开始招募加盟商,赚取加盟费的时候,其实质就显露出来了。2006年,我们在大小媒体看到,一些商家打着眼镜暴利的旗帜,吸引那些对行业不了解,急于致富的人们加入眼镜业,眼镜业真的就是淘金者的乐园吗?从现在大多数平价超市的经营模式上看,“平价”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在某些平价店不惜雇人砸自家柜台,博取媒体眼球的时候,当许多平价店黯然离场的时候,我们不妨再大胆预言,2007年平价超市必然式微,而真正的平价店会在渠道整合之后出现。
随着欧诺配镜网的高调登场,网上眼镜店也逐渐被行业认知。作为信息和物流发展的产物,网上眼镜店的确能减少成本,但标准和品牌的缺位同样构筑了网上交易的高门槛,千里之外,消费者如何准确表达他们对材质和品质的需求呢?网上眼镜店的兴盛,或许要假以时日。
医院介入眼镜零售市场,与目前一些眼镜店开始推行医学验光似乎是殊途同归,正视专业服务,体现服务价值是眼镜零售店的必修课。
2006年,国内首份《验光环境和需求调查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国内84.2%的眼镜店验光人员,仅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国内眼镜店验光人员急需接受就职后的再教育和专业培训。
其实这块市场,正是眼镜店拱手相让的,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重塑口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2006年,大多数医院仍然无法取得《眼镜产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也就是说,大多数医院并不是合法的眼镜经营商。这是制度的缺陷还是行业刻意制造的门槛,2007年是否由此存在博弈的可能,不由让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