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历史性转折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汽车消费结构历史性转折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发生历史性转折的30年。30年中,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结构,完成了以载货汽车等商用车生产为主,向以轿车等乘用车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结构,完成了从公款购买和使用为主,向以私人和家庭购买和使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30年后的今天,私车市场已经成为车市的主导,昔日的官方“堂前燕”,正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自公安部交管局的最新信息,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6122.1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885.33万辆;而1978年时,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为零。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数据的正式披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28.49万辆,占该年汽车拥有量的8.87%,并且主要是载货汽车,小客车仅1.93万辆。随着“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列入1994年发布并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该年私人汽车增长到205.42万辆,私车在民用汽车中的比重升至21.81%。
如今,全国私人汽车2007年末2876.2万辆,在民用汽车总保有量4358.4万辆中的比例,已经达到65.99%。
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次说我国“汽车及其相关商品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并且首次列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的“汽车类增长”,该年增长73%,从此每年的统计公报中均有“汽车类增长”的数据信息。2007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36.9%。
接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直接或间接披露了这方面信息,从而或多或少反映了各地汽车市场销售发展的概貌,其中有的还比较详尽。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1978年为零,2001年摩托车20.4辆、家用汽车0.6辆,2007年摩托车24.8辆、家用汽车6.1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2001年摩托车24.7辆、2007年摩托车48.5辆。
私人汽车市场的发展,除了同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外,与汽车发展诸多相关方面的强有力支撑密切相关。1978年和2007年的有关数据一对照,真是“今非昔比”,为汽车市场消费结构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
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为3645.2亿元,2007年达249529.9亿元,自1979-2007年年均增长9.8%。2007年人均GDP达到了2800美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市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的已不在少数。
公路里程:1978年底89.02万公里,高速公路为零;2007年底358.3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9万公里。
包括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等经济成分在内的职工平均工资:1978年615元,2007年24932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978年311.16元,2007年9997.47元;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1978年为57.5%、2007年降至36.3%。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1978年为1155.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年底储蓄金额210.6亿元;2007年增达389371.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年底储蓄金额172534.2亿元。
可见,即使三口之家的普通家庭,假如不考虑置房,用几年时间的积蓄,对于那些五六万甚至七八万元的普通型经济型小车,也是可望可及的。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拥有汽车驾照者已达1.15亿人,全国年轻人学驾驶的方兴未艾,私车市场潜力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