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联集团定位之争:产业型还是控股型
在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国有资产新一轮重组的背景下,组建已满5年的百联集团,正寻求新的上海市定位。
2008年1月走马上任的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在经历半年多的内部调研之后,开始在集团内部讨论下一个五年规划。而这一讨论又有个新的大背景,即上海市最近推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
2003年4月组建的百联集团,集合了上海大部分商贸零售类国有资产,2007年营业收入1480多亿元,是上海市排名第二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
马新生在最近举行的百联集团干部大会上指出,要“在事关百联重大改革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实现百联新跨越,扛起振兴民族商业的大旗”。而新的五年规划的大目标,是“五年后成为真正全国性大企业”。
“通过合并重组,百联已经做大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强。”一位参加近期干部大会的百联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要真正成为全国性大企业,到底是选择产业型还是控股型的管控模式?集团内部正展开讨论。
控制权辩争
“虽然《若干意见》正式文件还没拿到,但市国资委官方信息已出台,大方向已经有所了解。”百联内部人士说,在新的文件精神下,集团的定位会进一步清晰。
9月3日下午,上海专门召开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杨国雄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情况。
《若干意见》强调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取消国企领导的行政级别(“力求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区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
“事实上,现在百联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百联内部人士说,市场化企业,着重关注的是竞争对手走向。工作中心主要围绕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市场参与者为导向,“而现在的百联集团,主要强调的是干部管理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仍是以干部管理为导向”。
而集团总部的定位,到底是管产业还是管投资,做产业型还是控股型集团,仍不清晰。百联集团的成立,是先有子公司再有母公司的,先天性的就是一个控股型集团。但集团总部的架构与定位,又重度偏向管理产业方向。
“百联集团的经营性资产,主要集中在下属的上市公司,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百联内部人士说,对于控股子公司,原则上只能通过进入控股子公司的董事会来管理公司,或者在子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人事与投资等决策权。
但现实情况是,集团在控股子公司的投资权与人事权方面,行使了很大的直接管理权,人事任命上甚至“下管一级”,将二级子公司的高管人事任免权都收归集团总部。
“一个真正的控股型集团,应该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就意味着应该下放投资权限与人事权限,因为控股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股东只能通过股东大会与进入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后者。”百联内部人士说,“现在的情况直接干预日常业务,后果是提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仍止步不前,甚至是在倒退。”
“有关集团总部定位,以及如何定位下属子公司的投资权限、财务支配权限、市场地位等方面的讨论,已经在内部会议上展开。”上述人士说,在《若干意见》这些新的指导文件出台实施后,或许集团总部定位会进一步清晰。
而集团总部若要做真正的产业型集团,将面临资金上的直接挑战。因为百联集团不直接经营产业,资金来源是贷款或子公司分红。分红带来的资金不会太多,举债投资会让集团不堪重负。
是回归控股型集团的本位,还是继续建设强势总部?是百联高层面临的现实挑战。
资源整合
走过五载的百联集团,马新生已是其第三任董事长。
百联集团成立之初设立的8个事业部,按照既定的方向合并同类项,如今已有7个事业部完成了公司化改制。
百货板块,资本层面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上市公司合并成百联股份(600631.SH),业务层面建立统一招商与采购平台,目前已取得较好资源整合效应。
生产资料贸易板块,已经将主要资产整合到上海物贸(600822.SH)的壳中。
三大主要业务板块中,超商事业部是最后一个没有完成整合的板块。
百联今年一直在进行的“三增强”讨论,8月20日的现场交流会就放在超商事业部,主题是“资源节约”与“创新”。因为超商事业部的业务,占据了集团总量的半壁江山,也成了百联内部整合最后一个未被攻克的堡垒。
“超商事业部的整合,5年多时间一直未动,不仅面临外部压力,内部压力也越来越大。”百联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百联要做强,资源节约与创新意识,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没有完成资本整合,创新与资源节约都是事倍功半,所有的尝试都难以奏效。
百联要“扛起振兴民族商业大旗”,超商业务的做大做强不可或缺。联华超市(0980.HK)已经成为主要的资本与经营平台,因为联华占据了百联超商80%以上的份额。
目前,百联集团旗下的友谊股份(600827.SH)持有联华超市约34%的股权,上实控股(0363.HK)持有约21%的股权。
“百联集团虽然是联华超市第一大股东,但是权重并不高。”百联内部人士说,要提高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只有注入资产换取股份。这也符合《若干意见》的资产证券化方向。
现在未上市的超商资产,主要是华联超市、华联吉买盛、华联罗森便利。华联超市的营业收入,每年只有30多亿元,而联华超市的营业收入,每年约为300亿元;华联吉买盛虽然有20多个大卖场,但是60%的控股权在港佳控股(0605.HK)手中,华联罗森便利的规模也不大。
“即使把这些资产全部注入联华超市,换取的股份也不会太多,也就10%左右。”百联内部人士说,资产注入的价格,还得市场决定,需要其他股东认可。
根据《若干意见》的指导精神,这些非上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步伐将提速。同时,百联集团买进上实控股持有的联华超市约21%股权,以提升持股比例。
“只有先完成资本整合,才能进行资源整合。”百联内部人士说,资源节约与创新,都离不开资本整合。超商板块资本整合方案已经非常明朗,只等决策者去推进与操作。
目前,百联集团虽然拥有一个强势总部,但是统一营销,还主要是口号式的,难见实效。下属企业经营模式各异、组织体系不同、信息系统不同,这些障碍都难以让统一营销达到既定的效果。
百联集团强力推进的“强店战略”,正在成为一个推动内部业务流程变革的引擎。但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百联集团各级主体的定位与决策权限,成为当前百联集团新五年规划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