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皮革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我国皮革工业在“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和《中国皮革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为“十一五”期间皮革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确立了世界皮革生产大国的位置。

  2005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66.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6%%;利税202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4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9%%。

  从全行业产品产量分析,2005年轻革(猪牛羊革)产量为6亿多平方米(不含剖层革),折合牛皮2亿标准张,占世界产量的2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鞋类产品(皮鞋、旅游鞋、布鞋、胶鞋等)产量为9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皮件、皮革服装、毛皮及制品均名列世界产量首位。“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作为皮革生产大国的位置。

  出口创汇大幅增长

  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进出口总值3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32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97.7%%,“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6%%,出口金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进口总值41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60.9%%,“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9.9%%。皮革行业实现贸易顺差286亿美元。

  各主要产品(除皮革服装外)“十五”期间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均大大超过7%%的规划目标,均呈两位数字的快速增长。各主要产品出口金额分别列世界相应产品出口的首位。

  提供大量城乡劳动就业岗位

  据统计,2005年全国皮革主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四五十万个。皮革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我国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皮革行业在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皮革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色区域建设成绩显著

  据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有加工企业2万余家,其中:制革企业2900多家、皮鞋企业9300多家、皮衣企业2200多家、皮具企业5900多家、毛皮及制品企业1200多家。在“十五”期间,皮革行业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从原料、加工,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成为皮革行业“十五”期间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初步形成了浙江温州、四川成都武侯、重庆璧山和广东的制鞋,浙江海宁皮革和皮革服装、河北辛集皮革服装,广州花都区狮岭镇、福建泉州、河北白沟的皮具,浙江桐乡、河北肃宁、河北大营、河南桑坡毛皮原料加工和特色经济区域。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注重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来,在实施证明商标“真皮标志”和“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品牌战略基础上,我国皮革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全行业涌现出了35个中国名牌、2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真皮领先鞋王、8个中国真皮鞋王、10个中国真皮衣王、4个中国真皮标志裘皮衣王和中国箱包十二强等知名品牌,以及真皮标志企业400多个,它们已经成为全行业优秀产品的核心。

  皮革企业环保意识有很大提高。制革、毛皮规模以上企业均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生产中的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