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包和服装“建议零售价”水分太大

 我们在商场和超市里购买商品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商品除了本身的零售价格外,往往在外包装上还会标有“全国统一价”、“建议零售价”、“统一零售价”等字样,而这些价格又大都高于商家标注的零售价,它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消费吗?

    这种“建议零售价”是由谁制定?依据什么标准制定?又“建议”给谁呢?

    6月7日,记者对乌市部分商场和超市内经营的服装、箱包类标注“建议零售价”的现象进行了调查。

    在位于大西门的一些大型商城里,记者注意到,一些衣服的零售价比其“建议价”低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款时尚体恤经营者卖50元,其外标签上的“建议价”竟为289元,差价之大实在令人费解。

    面对这样的差价,消费者的看法也有很大区别,一位正在逛街的中年女士说:“‘建议零售价’就是摆摆样子,商家就是想证明自己卖的是好东西,而且一下给你让了很多,很多人都会感觉沾了个大便宜,这是商家促销的手段。”

    有的消费者则对差价欣然接受,一个年轻女孩就认为:“我买的价格比较低,拿去送人,朋友看到建议零售价这么高,我脸上也有面子,感觉多好。”

    天山区工商分局一位执法人员介绍说,这些“建议价”有的是厂家直接做好的标签,有的是由厂家印制格式后,经营者自己填写的,还有的则由经营者自行印制。

    执法人员称,一些标注虚高的“建议零售价”貌似明码标价,其实只是厂家或商家的一种自发行为,并未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纯属一种商业促销手段,消费者不能将其看做有效的价格依据。

    乌市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少商家为吸引消费者,会根据需要更换建议零售价标签,目的无非是让消费者觉得买得合算;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商品,不要被诱人的打折冲昏了头脑。